
晚饭时,上初中的儿子与我边吃边聊,话题吓我一跳。
儿子:妈妈,我今年15岁了,已经差不多过完了人生的五分之一了吧?
我:小孩子瞎说啥!赶紧吃饭。
儿子: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样一算不是瞎说啊!
我一时无语,没再接茬。
心里在想,孩子说的没错,可是就是不愿意跟孩子谈论关于死亡这件事。
之后,孩子再也没有跟我提到关于死亡。
但每当看到身边人面临亲人朋友同事死亡,当事人不能接受甚至惧怕谈论死亡时,感觉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我们究竟如何对待死亡。
说到底,我们缺乏关于“死亡观”的教育。
其实,有时候真的想跟孩子探讨一下这个命题,可是终究没有勇气,开不了口。
倒是孩子,自从选择了学医这条路,他自己亲眼一次次目睹了人的生老病死,身为医学生的他,已经基本形成了关于死亡的认知。
尽管目睹亲人、熟人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孩子还是会难过,但我感觉,年纪轻轻的他,已经自发形成了“死亡观”。
虽然,我们有时候会写诸如:生命是一趟单程列车,没有回程,人生不过一张A4纸3万天等等话语,看似已经成熟了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对待死亡貌似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可是事实呢?
我们想不通那些生命里的无常:意外、疾病怎么那么无情,偏偏降临到TA的身上?以至于亲人去世后,活着的人从此生活在死亡的悲观里走不出来。
以前,我的亲人得了不治之症,我们都心知肚明,却不愿意跟弥留之际的亲人问问,有什们要嘱托的,以至于亲人走后,我们空留遗憾。
现在,我的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虽然我们都瞒着他,可是估计父亲已经心中有预感了。
眼看着他一天天消瘦,一天天走路没力气,多少次想开口问问父亲,有什么要嘱咐我们的,可是终究开不了口。
甚至于父亲几十年心血养的满院子花,各种花怎么浇水施肥剪枝,我都没有勇气直接问,只能偶尔闲聊一样问几句,可是那根本不是养花的全部。我知道哪怕一个环节做不到位,父亲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心血将被毁掉。
哎!我终究还不如个孩子,想的明白活得通透。
我该如何面对弥留之际的父亲?
我该不该和孩子继续聊这个话题?
原创图文 ,抄袭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