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起一个老剧,《康熙王朝》,浅观,有感。
初始,是三个小孩的玩闹。
天地冰雪,一切白洁,只有孩子的简单纯真才配得起这场冰雪。
长街黑暗,包容了紫禁城的一切荒唐,将其掩埋于黑,但在清晨散落之时蠢蠢欲动。
孩童的康熙,睡得不够,觉得读书最苦。而其掌事太监说:读书人说读书苦,种地人说种地苦。
众生皆苦,无人幸免。
康熙的一生在此不赘述,一代伟人,誉也满身,谤也满身。七七说她最喜少年康熙,演员清秀也是其一原因,但总是要比成年康熙要好些。
哪里好些,故事还是人?我问。
故事,比起少年康熙,陈道明饰演的康熙,不得已太多。
不得已。好像这部剧里的每个人,都不得已。
无论小人物还是大角色。无论众臣还是奸臣。每一步走的,都情非得已。
孝庄与康熙,成就最大,失去最多;拥有最多,也被拥有的东西困住得最牢。
即使是大奸臣鳌拜,也会被16岁的康熙几句体恤感动的老泪纵横。
而吴三桂,为表衷心,把独子放在康熙身边作为人质,云南与北京之间,只是书信来往。他们的天伦之乐,父子之纲,在旁人眼里,就是不忠。不见,才是忠。
魏东亭与苏麻,与康熙一同长大,他们之间的感情,君臣之间的忠远代替不了,即使如此,康熙也在魏家安置眼线,以求安稳。
忠心这个东西,表是表不出的,因为他不信。他信你用你,有才是基本,而最重要的,是因为你可控。
你为表忠心,一心为国为他,然后越来越强大,强大到让他害怕。这个时候,你再怎么忠心,你也换不来他的信任。
那怎么办呢,在君臣之间,信任是不对等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你对他,要绝对信任,皇上的每句话,一切裁决都是对的。
你说,我还想为你尽忠,为天下做事,他认为你不放权,可疑。你说,那我去为您守边疆吧,那里广寒,我不怕苦,他说,所以你还是有兵不是么?你说,那我解甲归田吧,当一个种地人,在苍山白云故里了此一生,他说,那你的那些部下呢,你一句话他们就随你去了呀。你说,好吧,那我死好了,他说,好。
这个时候,要么死,要么反。你死,你部下不乐意,你不死,皇上不乐意。你怎么做都是对的,你怎么做也都是错的。
可是,成人的世界里,历史的洪流中,
有对错吗?
周培公这个人物很喜欢,大才,大善,大忠,大真。赴京赶考时落魄成三餐不抱,衣衫褴褛的乞丐。把一封值万金的推荐信用来给一个小姑娘写了状词。
做官之后屡屡直言不给皇上面子,但看人如看文章,白纸黑字,分明;谏言如射击,直中红心,力透;做事如大山,稳健。
唯一的缺点,他是汉人,屡遭排挤非议。这是剧中皇上所说,但在我看来,即使他不是汉人,他也会受非议受怀疑,因为出众。
这个人,以后有机会细述吧,此文不多说了。
伴君如伴虎,以前是觉得皇上如天大,违抗不得一丝。现觉得,每个当皇帝的人,大都是个神经病,不相信身边任何一个人,但要用身边任何一个人。今天是宠妃,保不齐明天就是废妃。并不是妃子表现不好,而是皇上心态不好,随时都会崩了。
你看,他,皇上,多脆弱。
皇后赫舍里,出身名门,爷爷是首辅大臣,父亲当差上书房,自己则贵为皇后。在天下眼里,他们家族,已经富贵至极。
可悲哀在于,二人的婚姻之所以开始,是政治捆绑,让少年康熙很不乐意。后来赫舍里一真心相待,换取康熙的片刻游移。二人以康熙流连名妓导致赫舍里难产而死为结束。
而那位名妓,也是真心,为了让这个男人多抱她一会,她选择自己死。
有人陪伴缠绵转侧数十年,也比不过另一人萍水相逢莞尔一笑。感情这东西,从来都是伪命题。
和皇上谈感情,比起和富人谈感情,和穷人谈钱,更不靠谱。谁认真,谁就输了,代价才不是整天深锁闺中寂寞难耐以泪洗面相思付诸东流,这代价小多了,真正的代价,是死。
皇上负了太多人。但负,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没办法,皇上也没办法啊,不负不行啊。
你看,他,皇上,多难过。
小时候的我会羡慕皇上吧,觉得这个人,要什么有什么,多好。
长大后的我会羡慕别人吧,觉得这个人,怎么就那么轻易的得到了你苦苦求却不得的东西。
现在的我啊,谁也不羡慕了,因为一个人说过,大家其实都很惨的,都有想起来就睡不着的事,但是伤疤这东西,你怎么能大摇大摆的显露出来呢。
就一路拥有一路失去吧。
但幸福和不幸就在权衡舍去之间,一个人,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越知道哪些东西可以用来交换,哪些不能,这个人就是相对而言幸福的吧。
而不是拥有,拥有,从来不会让人越来越幸福,拥有的越多,越被困。
一无所有,是自由。
只是我现在,又不喜欢自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