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并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试图奖励他的无能为力。孩子独立并最终离开她的这一愿望,应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
父亲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主权限的日益增加,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与父亲的权威相分离。
很多人并不清楚,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而非教育;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对孩子而言,家庭就是被爱与爱。
孩子体验到的母爱是一种被爱,它的无条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爱不必索取,也无需报偿;二是母爱不能创造,也不能控制。
对孩子而言,这种无条件性,既是恩赐,也是悲哀。
毫无疑问,母爱的恩赐能够让一个孩子满足生理的成熟,但是却常常因为孩子无法对这种母爱予以主动的选择和拒绝,而成为一个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悲哀。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无数孩子就是被这种如潮水般泛滥的母爱所淹没或浸泡,导致了各种问题。
母亲的重要性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弱化的。在这种弱化的同时,父亲的重要性却日渐凸显。“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有人形象地把一个家庭中的母亲和父亲比作两棵树,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得靠母亲这棵树遮风挡雨并提供食物,待会走路了,就整日围着母亲这棵树转圈,所转的半径越来越大。很快,孩子就会发现家中还有另外一棵叫作父亲的树,在这棵树下转圈时能够得到母亲树下所没有的东西。
母亲树下没有的东西,也就是父亲树下所独有的东西。
父亲是秩序和规则的象征,与“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截然不同,他得教会孩子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学习和适应“以社会为中心”。因此,孩子的言谈举止是得到奖励还是受到惩罚,得以符合和违反秩序与规则为条件。
孩子是一个人生命的延续。正是由于“父亲是秩序和规则的象征”,那个最有可能延续自己生命的孩子便因为最像他而成为父亲的最爱。弗洛姆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母爱是无条件的,在所有孩子中她往往最爱那个最弱小的、最差的;父爱是有条件的,在所有孩子中,他往往是最爱那个最强大的、最好的。
正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就不只是被动的。
“在有条件的父爱中,我们发现与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就是父爱必须有报答,如果你不按他所希望的去做便会失去他的爱。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罪孽——以收回父爱作为惩罚。积极方面同样重要。既然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他的爱不像母爱那样不为我们所控制。”
理想的母爱和父爱是:
“母爱并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试图奖励他的无能为力。母亲应对生活抱有信心,因而并不过分焦虑,这样才不会把她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独立并最终离开她的这一愿望,应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
父亲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主权限的日益增加,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与父亲的权威相分离。”
理解了以上内容并保持觉察,就算掌握了“爱的艺术”,也就具备了做父母的资格,家庭教育自然会顺畅起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5303213d474eb15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