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巨流河》的阅读笔记重返。
记述《巨流河》阅读笔记写于2014年,最初笔记命名为《巨流河的水系笔记》。齐邦媛先生的故事从巨流河开始讲起,一直到哑口海,都与水有关。其中变化是从淡水换成了咸水,就像人的眼泪一样,初初都是淡淡的咸,后来都是苦咸苦咸的。泪从眼出,流到嘴里,才能品出味来。巨流河,在地图上的确有这样一个地名,即今天的辽宁省新民市东北巨流河镇。清初设置的边防之一,为奉天至山海关驿站之第三站。《清一统志·奉天府二》:第一站为“在奉天府城内。又西六十里至老边站,亦名旧边寨。又西四十里至巨流河站”。除去地名之外,巨流河又指辽河。巨流河镇就在辽河的边上。
1993年5月,齐邦媛从台湾返乡,她在《巨流河》最后一章的“铁石芍药的故乡”中写道:“车过兴城、葫芦岛、锦州、沟帮子、新民……,我几乎一直在兴奋的心情中,身体疲劳,却半刻不愿闭上眼睛。一九二五年冬天,我的父亲曾随着郭松龄将军率领千军万马攻占了这片江山。车过巨流河铁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铁桥很长,什么也看不到。我买来回票,希望回程时可以在早上过桥时清楚看看,谁知回程换了飞机,未能在那长长的铁桥上,看到巨流河东岸,怀想我那年轻的父亲,在雄心壮志的郭将军身旁,策马布阵,一心相信明天会进沈阳城,想不到一夜之后逃亡终身,脱身之时,曾一寸一寸地爬过这座铁桥。”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既与地理有关,也与历史有关。与她相关的历史当从”巨流河之战“开始讲起。她本人的故事场景也将由东北进入华北,再华北移到西南,再西南辗转到华南,地理位置的变迁,是人生轨迹的粗线条。也是事后观望人生时回望方向。若是将人生故事浓缩起来,地理的变化可能最能概括其中曲折所包含的意味深长。
我记得在一篇名为《四郎探母》的文章中曾有作者这样写道:“年轻的子女带年迈的父母去看京剧《四郎探母》,杨四郎在台上哭,白发长者在台下泣。文化是一根丝线,将散落的人一个个串起来”。这期间许多岁月都是沉默隐忍的。按照齐邦媛先生的讲述,自1949年迁台,到2009年的《巨流河》,整整花费了一个甲子的岁月才有了这本书摆放在我们面前。对于中国的抗战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讲,一个人所经历的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时间才能消解和释然,大概真的需要这样漫长的时间才能盛放。在《巨流河》中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个人记忆-----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人,也看到不一样的抗战。在《巨流河》的文字记录中,一场战乱改变的是无数普通人的一生,这些人一生的痛苦只能承载在一块孤岛上,有的倾倒浸没在太平洋中,有的顺着洋流回溯到岸边,有的随着季侯风四散开来终至湮没。从巨流河的河畔,到哑口海的海湾,一代人和几代人的命运被裹挟着、翻滚着在奔亡的路上,在抵抗的嘶吼中,在悲泣的眼泪中,在低声的咛唱中,在泛黄的遗物里,个人的命运也许真的不值一提,但只有个人的历史才是历史的主要构成。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 这一首《松花江上》在《巨河流》的第二章开始出现,一直浅浅唱到书的结尾部分。在齐先生的记述中,她唱起这首歌最早在川府的南开中学,在惘然无从的现实面前,这首歌将不同的人的命运汇聚成河流,在大地上行进。这一首歌,来自师长的教诲和训导,也是人生磨难的见证。但是作为读者,在这一首歌唱响时能听到多少歌者所遭遇的巨变呢?这首歌与《巨河流》的文字表述具备一样的气质,像极了平缓的江河水,不见波澜的壮阔以及持续的涌动。中文写作特有的安静与沉潜,比华丽的表现更需要极大的耐心,阅读这样的中文,就像对坐一般,一个无声,一个无言。万般俱籁中。江水昼夜不停息,轻舟已行过重山叠嶂。
对于《巨流河》这本书而言,过多的评价都无法增益其著述本身的美。好的中文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这本《巨流河》也应该可以跻身其中。一个人的生平再加上好的中文写作塑造了这本书,能遇到它的人都是幸运的。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