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若说一定要将这幸福笼统地描述出来,我想大抵也不过是:
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年轻时在人海中遇见让你心动的那个他(她),刚好岁月不曾辜负相爱的人,两人一起携手走入婚姻,在婚姻的围城里有过争吵,最终也儿孙满堂,终得享天伦之乐,年轻时也曾为梦想努力过,年老时不曾仰天长叹怀才不遇,而是心满意足的回味:这一生总算是不太遗憾!
这,或许就是大多数人的幸福,拥有这平凡、平淡、安稳的一生,也是极好的,但是世界总是需要一些传奇,如出一辙的幸福也会让这世界少了一分色彩,在清末民初,有那么一个才女,她一生未恋未嫁,远离了婚姻的琐碎,活出了一生的精彩。
她是民国第一个创立女子学堂的才女吕碧城,年少家破人亡,被夫家退婚,被亲戚打压,被迫流落街头,她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睿智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她用她传奇的一生告诉我们:
美丽盛开,并非是为了等待蝴蝶到来,人的一生,绚丽绽放本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绽放的意义在于展现自己一身的光芒和色彩,而不单单是为了蝴蝶的青睐。
所以吕碧城一生未恋未嫁,一个人远离了尘世中那痴男怨女的情情爱爱,用最独特的方式过了一生,从不曾被婚姻的烟火气沾染,她一身纯洁,一世清高,遗世独立,成了无数男人的白月光。
磨难,或许是上天给自己安排的另一次重生
吕碧城出生高贵,她的家世在当时可谓是那种人人羡慕的大兴之家,父亲吕凤岐饱读诗书,满腹学士,家中藏书万册,著作满身,是光绪三年的进士,母亲严士瑜亦是出生书香世家,自幼博学多才,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聪慧机敏的吕碧城自幼便是小天才,深受家人的喜爱,众多世家门阀也纷纷向吕家攀亲,父亲也为吕碧城选了一门极好的婚事,若是人生的路会想既定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吕碧城这一生或许会是一个幸福的小女人,吟诗作对,绘画弹琴,相夫教子,做一个有背景有靠山的富家阔太太,一生如常人那般简简单单的幸福。
可是世事总是那么无常,吕碧城的一生注定不会太过顺遂太过平凡,她的幸福日子只过到了5岁,之后便是不断地磨难,两个疼她的哥哥相继去世,给他的家庭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父亲偌大的家业后继无人,吕家成了“无后之家”,然而当命运想要存心折磨某一个人时,往往不会心慈手软,似乎也不会适可而止。12岁时,最疼她爱她的父亲,在一次宴席上旧疾发作撒手人寰,吕家的天真正的塌了,留下母亲和姐姐妹妹,一群孤儿寡母,吕碧城的人生进入了低谷。
原本吕碧城以为最大的灾难就是父亲的骤然离世,不曾想还是自己过于天真,父亲的离去犹如一把开启地狱之门的钥匙,以往面慈心善的叔伯们露出了真面目,因为在当时女子没有继承权,所以家族的纷争由此一触即发,吕碧城父亲吕凤岐留下的硕大家产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每个人都想踩踏着吕碧城母女的身体去够一个揣在怀中,母亲因为不愿意转让财产而被家族人绑架,几个姐妹多番周旋才救出母亲,可是出了吕家大门,孤儿寡母无处可依,眼前一片迷茫。
这场“变脸”让吕碧城深刻地认识到:在利益面前,人性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那么的狰狞丑陋,除了骨肉至亲,那些平时和善的面孔,不过都是些伪装的狼,嗜血成性。
吕氏母女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严士瑜带着女儿们到处去求人帮助,以往养尊处优的千金之躯,何曾受过这遭人白眼的苦,可是为了孩子,她别无选择。
最终打算去求助吕碧城的未婚夫家,吃了一顿无人陪侍的饭后,她们被扫地出门,吕碧城被汪家退婚,那个以往和父亲称兄道弟的汪伯伯,那个每去一次家里都要给吕碧城带礼物的汪伯伯,此时此刻,变得极其的冷漠陌生。古代退婚对于女子来说是极大的侮辱,这次退婚在吕碧城的感情上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以致她以后都在逃避婚姻。
和以往的风光相比,这份心酸浸透了母女四人的每一根神经,无奈之下,母亲只得带着吕碧城姐妹去安徽来安投奔舅舅,来到舅舅家后,吕碧城的人生开启了另外一段路程,和预想的人生相比,这场灾难,让过去养尊处优的吕碧城死去了,重生的,将是坚强独立的吕碧城。
有句话说:
哪有什么天生的强者,不过是伤口流血多了会慢慢结痂,坚硬的痂如铠甲一般保护脆弱的伤口。每一个看似坚强的人都是从煎熬中走过来的,他们流了太多的泪水,承载了太多的挣扎与难过,才换来如今刀枪不入的决绝姿态。
吕碧城往后的坚强和独立,都是这一次次受伤后,伤口结痂才变成的铠甲,日后,她带着这身铠甲横刀立马,独闯天下,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每一次痛苦蜕变,都能换来一次重生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母爱可以让一个柔弱的女子生出一身铠甲,披挂戴甲,向战士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像天使一样的爱着自己的骨肉,严士瑜带着几个孩子回到来安,看着吕碧城眼里对学习和未来充满了期待的光,不愿把她束缚在自己的身边,于是把她送到吕碧城舅舅严朗轩任职的塘沽接受新式教育,这个决定改变了吕碧城的一生,也造福了吕碧城的一生。
来到塘沽寄住于舅舅家,舅舅待她如亲生女儿般,可是如同黛玉寄住贾府一样,寄人篱下的日子总是显得小心翼翼,她害怕自己的一个举动,会让舅舅失望,会让舅妈反感,于是在十三四岁的年纪,九学会了做一个会察言观色,乖巧懂事的好女孩,失去孩子最该有的童真,压抑了孩子活拨好动的天性。
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吕碧城来到了塘沽,才算是真正的活了,她走出了家破人亡的痛苦,走出了被退婚的耻辱,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舅舅舅妈对她是极好的,内心敏感的吕碧城也极力的做好一个好孩子,不给两位亲人添乱。
古往今来,凡是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的人,谁又是不敏感的呢,若是不够敏感,怎能体会到那大好河山的美好,怎会感知得到世间的风吹草动,从褒义的角度来剖析,敏感何长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呢?凭借这种天赋,吕碧城在诗词歌赋上有着很大的造诣,据后来考证,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成就的女词人,这一切也得益于她的高敏感。
在塘沽,吕碧城是幸福的,舅舅家境殷实,衣食住行都有佣人照管,吕碧城一心扑在学习上,大姐贤钟也嫁到了严家,吕贤钟是在父亲去世前就出嫁了的,她满腹才华,于她而言婚姻不是束缚,而是人生的锦上添花,大姐常常照拂着吕碧城的生活,天赋异禀的吕碧城也得到和舅舅严朗轩和父亲的故交樊增祥的欣赏,两位长辈和吕碧城成了常谈诗词的忘年交,吕碧城在学术上也深得两位长辈的指点,成长的极快。
在另一边,母亲和妹妹贤满因遭亲戚记恨和觊觎,被亲戚串通绑匪绑架,年幼的吕碧城手足无措,姐姐们也想不到办法,还是吕碧城求助樊增祥才几经周折救出母亲,这是母亲第二次被绑架,吕碧城心中十分的心疼母亲,母亲和妹妹因为不愿受辱,两人选择服毒自杀,最终未果,但是内心的伤疤也就此结下了。
身在异乡的游子都有一根软肋,这根软肋就是家人,如果家人健康安宁,游子就能够放手就追寻自己的理想,若是家人遇到问题,游子的心就像被万箭刺中,直刺胸口,无法呼吸,心中气愤、担忧、无奈、着急……
很长一段时间,吕碧城心情都是十分复杂压抑的,好在后来母亲和妹妹也没再出现什么状况,身边的人也多番为自己做好后盾,吕碧城不会让那些对自己抱有期待,真心对待自己的人失望,她的才华日渐丰富,渐渐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人物,吕碧城也因为格局变大而渐渐地产生了一些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
她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只会依附于他人才能生活的小女人,彼时的她,心中男女平等的观念的种子已经在渐渐地发芽了,她认为:
女子也应当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一味地包装自己取悦男人,人生的归宿不是找个好男人嫁了,女子和男子应当是平等的,而不是女子攀附男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她心中爱情的样子应当是:大好河山应当两个人一起去向往追逐,生活苦难两人共同去承担,伟大的事业两个人携手去努力……
所以吕碧城想要走出塘沽这片小天地,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的模样。
走出舒适圈,斩获更精彩的人生
若是顺着现在的生活轨迹走下去,吕碧城的人生其实也是很美满了,舅舅已经开始在世家大族里给她物色才貌俱佳的青年才俊了,像姐姐那样,顺顺利利的完成学业,分配一个体面轻松的工作,和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安稳的过日子,似乎也是不错的。
但是吕碧城不是那种愿意被人安排人生的人,她性格倔强,自己认准的事,天王老子都无法阻止,和舅舅商量被舅舅以没有女德为由拒绝后,她就不再指望能得到舅舅的许可,给母亲写下一封未寄出的信后,她身无分文,没有带任何东西就独自踏上了去天津的路了,她要抛却过去的人生,向着阳光走去,身后的故事就让它封存,未来定然光芒万丈。
吕碧城出走后,几经辗转来到了《大公馆》报社,遇到她的第一个贵人,也是她的第一段孽缘英敛之,英敛之看到吕碧城写给方太太的信后,十分钦佩吕碧城的勇气和格局,尤其是那一手娟秀的字,更是让英敛之对这个不屈从于命运的姑娘充满好奇和期待,于是在方太太的安排下,两人见了面,也就是这一面,吕碧城便永远留在了英敛之的心里,从此为她千千万万遍,情不自禁的关心她的一切。
当时英敛之已经成家,而他的太太也是从青梅竹马走到了一起,曾也有过热烈的爱情,然而吕碧城的出现,英敛之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吕碧城来到《大公馆》报社担任编辑,英敛之是报社总理,两人一起共事,相处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出英敛之对吕碧城难以控制的爱。
最终英敛之的举动引起了温柔善良的英太太的注意,英太太没有撒泼打滚,也没有找吕碧城理论,而是选择去学校学习,重新修炼自己,英太太的做法在我看来是相当的有水平的,一段感情若是出现了问题,无论你怎样去挣扎挽留都是没有用的,而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优秀,独立美好,才是一个被抛弃的人最应该做的,因为在这世上,唯有自己对自己的爱不会轻易消失。
另一边,吕碧城并不知道英敛之对她的感情,她以为英敛之对她的好仅仅是出于欣赏,但是看到英太太对自己的疏远陌生和突然离去,多多少少也猜到了一些,她选择疏远英敛之,在一次看到去车站接英敛之夫妇时,看到英敛之和一个漂亮的小姐说说笑笑,而英太太孤独地走在两人后面,吕碧城对英敛之的恨意由此而生,直至后来都不曾得到英敛之对她的解释(漂亮的小姐是英敛之的表妹),后来她离开了《大公馆》。
她重新找工作,打算去一个女子学堂任教修习,但是由于她个性太过于强硬,而自身的能力又很强,再加上她想要去任教的那所女子学校的校董是英太太朋友,为朋友打抱不平,所以便不愿意聘用吕碧城,吕碧城不知的是,在此期间,英敛之为她到处奔走,寻找工作机会。
后来大家都觉得,吕碧城若是去别人筹建的学校任教,束手束脚,难免埋没了她的才华,吕碧城也希望能够通过筹办学堂来倡导她的女子思想,于是自己打算筹建学堂,也就是因为筹建学堂的事需要得到袁世凯的批准,吕碧城多次前往大帅府,在一次去大帅府筹募建学款时,恰巧碰见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吕碧城便成了那个花丛中走出来的花花公子的女神,心驰神往,小心翼翼。
为了筹建学习,吕碧城凡是亲力亲为,拟章程,筹经费,邀董事,订会议,觅校舍,聘教习,访教育,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1904年11月7日,“北洋女子公学”开学典礼在一片人声鼎沸掌声雷鸣中热热闹闹地举行。从此,这位21岁的奇女子,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女子总教习。
对于女子教育,吕碧城认为:
有贤女才有贤母,有贤母才有贤子,如果一个女子不贤,婚后便无法做个贤母,没有一个贤惠的母亲,又怎么会教导出来一个优秀的儿子?没有优秀的男人国家如何才能兴旺得起来?所以,要想国家兴旺,首先要从这些女学生开始着手教育!”
她从女子教育开始,在女子新学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对女子地位的改变有着莫大的功劳。要改变女人地位,首先要改变人们对男女地位的看法,吕碧城便是从人们的思想出发,一步步倡导新思想。
一生未嫁,也能活出别样的精彩
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吕碧城,感情上似乎不是那么顺利,因为上次的误会,和英敛之之间本就已经有了隔阂,再加上英敛之已经娶妻,追求新思想的吕碧城是不会做出让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事情的,然而感情是不由得自己控制的,或许初心萌动的她,也曾对这个亦师亦友的男人有过微妙的感情,不然也不会因为英敛之和二姐吕美荪的事而终生与二姐绝交。
英敛之在对吕碧城热烈的爱得不到回应时,认识了和吕碧城一样美丽动人,却又不似吕碧城那般热烈执着的吕美荪,美荪温柔似水,连一个眼神都是带着柔情的,英敛之随即被她的温柔吸引了,两人也有过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爱情,也是因为这段感情,吕碧城和英敛之以及二姐都绝交了,两个她最在乎的人的背叛,让她无比痛苦。
此后的吕碧城,在感情上似乎是十分迟钝的,她那样美丽高洁,那样满腹才华,身边是不缺少男人的,甚至连袁世凯家的二公子都愿意为她卑躬屈膝,但是吕碧城总是不为所动,
吕碧城的一生都是: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她穿着新潮,喜欢打扮自己,无论出现在任何场合,她都是焦点,能够吸引身边的人,因为心心相惜的缘故,她和秋瑾一见如故,两人成了肝胆相照的好朋友,后来因为秋瑾被抓,吕碧城也被牵连,还是袁克文求助父亲出手相助,她才得以保全自身。
吕碧城一次次的表现和在天津做出的成绩,让袁世凯十分欣赏,北洋女子学堂停办后,吕碧城应袁世凯邀请,到总统府担任总统咨议,成为了一个和男人站在同一战线的女官员,后因政见不同,离开了总统府,和袁克文的缘分也就不了了之,后来两人再无纠葛,最后袁家败落,吕碧城去探望袁克文,也被婉拒了,或许袁克文不愿让自己钦慕的女神,看见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想要把自己美好的样子留在女神的记忆里。
离开总统府后,吕碧城开始从商,挣得了家财万贯,一生都无法花完,名声响彻海内外,加上人又漂亮,成为了无数人的梦幻女神,然而她还是一生都未嫁,她只追逐事业,不再期待爱情这个来去无影却伤人至深的“害人精”。
那时,各种聚会上常常会出现吕碧城的丽影芳踪,当时各界名流也纷纷追捧吕碧城,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才子和高官,如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但她在婚姻一事上,看透世态炎凉,再加上她自恃清高,始终觉得身边无可匹配之人,所以宁愿独身终老。
对这些名士的态度总是“这个不行,那个也不合适”。在她看来“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即梁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即,年岁较轻。汪荣宝,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国会众议院议员,驻比利时、驻日公使等职,擅书法,工诗文。尚不错,亦已有偶。张蔷公曾为诸贞壮作伐,贞壮诗固佳,耐年届不惑须发皆白何!”
吕碧城曾说:“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吕碧城是少年抱得大名的人,时人对她的文学才华评价非常高,高到什么地步,说是可以和李清照相比,所以她自小心气就高,更不肯屈就自己。于是,虽姿容优雅,却终身未婚。
在金钱和事业上都达到了一个至高点后,她开始到处游历,海内外都有她的芳踪,纽约的舞会上有她优美的倩影,瑞士的街头有她优美的身姿,她生活极其奢靡,一掷千金只为博自己开心,晚年,她开始倡导戒杀动物,到处游走传播她的戒杀思想,后来开始信佛。
1930年,年已48岁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自号“宝莲”,从此,绝笔诗词,潜心研究佛法。经历了世间万事之后,眼里装着世界的吕碧城平静而满足,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平静地离开人间,去到了她心向往的地方,身边放着一封遗嘱:
我的肉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就让我纵身火海化为灰烬,但我不想随风飘散,也不想骨灰分离,所以,请将我的骨灰和面为丸,投入海中,让我在水中觅得一方自由。
享年60岁,一个极其美好的数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