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贲友林老师的新书《重新认识课堂》四月份上线,我便迫不及待地购买、赏读,收获颇丰,忍不住推荐给致力于小数课堂研究的同仁。

曾有幸与贲友林老师共同学习,正如贲老师给我的印象:质朴、真诚,他的文字流淌出的也是对教育、教学、学生的真切关注。他的新书《重新认识课堂》全书共分五辑:课堂的样子、课堂无小事、课堂的另一种解读、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观课之思。
一、理想的追索
贲老师在开篇《课堂的样子》中提出了“理想中课堂的样子”: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表达,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有主见又不失童趣与深刻性的争辩,一个个“小精灵”都是知识、思想、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生机勃勃、兴味盎然,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成长。
遵循“理想课堂的样子”,他提出了这些疑问:上课,你“听讲”了吗,你会“不讲”吗,答问对象的选择,有“潜规则”吗,还有对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课尾留疑之后的追索,有“比‘同意’更重要的“,“谁能帮帮他”,“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让疑问自然流淌”的思考。以课堂中教师的视角,反思教师该做的、能做的、必须做的。作为教师,哪些我们做到了,哪些我们做多了,哪些我们忽视了,哪些我们做了,但后续却没有跟上。
听讲不再是学生的“义务”和“专利”,讲课也不是教师的“特权”和“责任”,课堂不再是教师一问接一问的连环扣,教师预设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吗?课堂需要在“学生的问题”中相遇,问题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核心。课堂中教师的疑问可以精心预设、随时表达,学生的疑问也需要自然流淌、充分表达的空间,只有掌握了质疑的主动权,才能拥有思维的主动权,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被调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
二、现实的坚持
理想的追寻需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坚持。在第二辑中,贲老师提出:课堂无小事。不管是公开课的试教,课堂学习的前测、导入、总结,甚至是课堂中的板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具学具的使用,即使是课堂中教师的“到位”、学生的“越位”,就连鼓掌这样的细节,贲老师都一一提及,不放过课堂中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充分诠释了这辑“课堂无小事”的主旨。
教学,需要真实;教师,应该诚实。真实和诚实,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要求,是一种素养。真实的课堂需要诚实面对每一个细节,需要真实面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现象、每一个问题,那些所谓行云流水的导入,那些为了走过场的套话总结,那些被课件替代了的板书,那些让老师手忙脚乱的技术,让学生眼花缭乱的图片、动画,那些脱离了真实的谎言,正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而我们俨然已对这样的课堂习以为常,我们的学生每天也生活在这样充斥着谎言和虚幻的课堂中,这些美丽的“谎言”已然发酵,让我们无法面对真实。贲老师将这些谎言的面纱一一揭开,让我们诚实面对,坦然处之。
叫停试教,我们可以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试教;实施前测,不是一测了之,应服务“教”、支持“学”;摒弃形式,让导入为了学习真正地发生而服务;课堂总结,不仅仅是教师必须展示的教学环节,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课堂板书是浓缩的精华,不该忘却;面对技术需要不忘初心;教育、学具可以成为学习的导火索、思维的引爆器;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同学科的融合才合理;直面真实,坦白从宽,面对出错,机智灵活;反思言行,需要“不依不饶”,用实践内化“外在观念”为“自我观念”;教师要“到位”,学生可“越位”,但不可“同时到位”、“一步到位”……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当我们对课堂中每一种行为、每一件事情都十分在意时,课堂的气象、格局就会变得大不一样了。这正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期待。
三、细节的解读
百百度百科中对“细节”一词的基本解释包括:(1)细小的环节或情节;(2)与大局相关不大但又不能忽视的小事。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节虽小,但关乎大局。课堂同样如此,课堂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造就完美。对课堂中细节的解读,是课堂研究的有效切入点。
课堂中,对于学生“不学就会”的知识,面对班级中部分学生会,部分学生还不会的现状,这些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应成为课堂交流学习的条件和基础。教师需要做出理性的判断,用专业素养分析学生学习的现实,厘清教学内容的价值,研制课堂学习的目标,让“有理走天下”。对于“课上到哪儿结束”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教学“建议”为“规定”,公开课时,我们会以预设的内容为标准,可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教师不能仅仅“心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对 “冷场”的判断,不能仅从教师角度,需要结合课堂的实际,从学生思维的现状来综合考虑。对教学中的意外,教师需要期待之心、敏感之心、发现之心和欣赏之心,接纳学生的各种想法,解放学生、解放课堂、解放教学,期待教学意外,因为:意外,不是意外;意料之外,本为意料之中。
课堂,作为师生共同分享彼此想法的地方,如果每天的学习都在学生的意料之中,谈何吸引学生,引发学生思考呢?课堂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让学生始终保持好奇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产生探究动力,要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每位教师需要自己与自己“同课异构”,面向“本来”,通过思考,呈现出能促进学生真实、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课堂。那些我们常常说的“我都讲过了,你怎么还不会!”“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这节课,同学们配合得很好。”这些教师的成人话语体系,学生听不明白,可我们是否还在“自言自语”、“喋喋不休”?那些我们未曾想过的问题,现在看到,你是否愿意想一想,是否愿意在课堂中关注、实践、改变?教学无小事,教学中每一个尝试、每一个改变、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值得被珍视。
四、学生的关注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像一个“圆”不断被放大的过程。后期的学习,都是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兼容前期的已有,不断扩展着已有。课堂的所有实践和思考都应指向一个核心——人,这个“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而学生应成为课堂最大的收益者,因此,他们的学习应该成为课堂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尝试读懂学生的想法,从走近他们,进而走进学生,弯下腰、蹲下身,从学生的视角看待学生的世界,以解读的态度与方法对待学生的想法,对学生、对教学我们应当存一份敬畏之心。抛却教学过程中,按计划演绎教案的过程,减少滋生课堂虚假繁荣泡沫的温床,引导学生在在独立思考中学习,在展示、交流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带着真实的想法走进真实的课堂,展开真实的学习,在“真知灼见”中发现“真知真见”。
教师不要被学生的“套话”迷惑,从改变观念意识入手,借助专业素养的支持,让学生的“套话”变成“实话”。研究学生,研究学习,改进教学,让“学”不是走过场,在互动交流中产生听的需求,掌握听的方法,体验听的收获。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已知,对学生的感觉多一些关注。那些“浅尝辄止”的学习,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深度学习才具备意义和价值。要做到如此,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成为“供题者”,引发学生内在的变化,关注学生“发现”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地方,在一次次挑战、思考中,获得“解放感”,这既是解放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解放了教学。
五、观课的思考
“一粒沙中看世界”,你看世界的视角,也许正反映了你心中的世界。从别人的课中反省自己的课堂,是作为教育研究者对自身省察的有效方法。听课时,你记录了什么,你坐在哪里,这些细节其实都是教师对课堂关注焦点的潜意识表现。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更多的关注课堂中的教师,贲老师则转换视角,回到课堂的本质,将观课的视线转向学生,邀请学生一起观课,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来反思教师的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你的心中是否装下了所有学生,或许你会说,肯定啊!但在很多时候,你的一个细微的举动,常常是对这个答案的直接否定和证明。在对“先学后教”的解读中,贲老师指出:对学生来说,需要先学后教,对教师来说,也需要先学后教,我们应当将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学学生后教、教师先学教师后教三种理解融合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细细细品读这一篇篇文字,没有过多的理论赘述,有的只是日常的所见所思所感,如聊家常般将课堂中的时弊问题一一指出,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逐一说明。这些文字里有质疑、有反思、有困惑、有体会,作为一线老师,共鸣处很多,相通处亦不少。他们指引着我从文字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不断认识课堂,逐步认清自我。我相信:阅读加思考,思考后行动,应是贲老师引领我们“重新认识课堂”的初衷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