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到可能性这个词语,是有一次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提及古典老师的书《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那时候觉得可能这个词对于我吸引力特别大,于是冲动之下买了这本书,但一放两年还没看。两个多月前,我碰到了古严同学,一起聊学习成长的困惑,我说起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他对我说起了可能的我这个概念。当时我也是觉得这个提法非常的让我觉得新鲜,只是对于如何寻找可能的我毫无头绪,在随后的反思中记了一句之后又没有了下文。在之后古严给我发来了一些阳志平老师的文章,督导后来,终于读到了对可能的我以及真实的我详细的描述。
从我现在的状态来看,我是在寻找可能的我,只是使用的方法确实量测真实的我。如我想用大五人格分类、DISC测试等方法来确定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情。但这是一条弯路,可能永远达不到我想要的目的。测试从来都是不准确的,无法准确的认识自我。自己参与测试,总是会出现一定的自我描述偏差,造成结果并不是很客观。而这样得出的我,是基于过去行为总结的我,不是未来我可能成为的我。现在社会千变万化,一年一小变,几年一大变,基于过去做出的量测,以及指出的方向,很快就会过时。所以我现在践行的方法,是无法找到可能的自我的。
阳志平老师指出寻找可能的自我,需要融入新的圈子,需要跳出系统之外获得第二序改变。寻找可能不是先计划好了再行动,而是在行动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可能。现阶段我需要尝试认识一些新的人,做一些未曾做过的事情,才可能找到真正适合我的事情。而从过去两年的尝试来看,很多践行的习惯,慢慢就消失了,而有的事情坚持下来了。再去分析其原因,就与一部分贴合我追求可能的我这个目标有关,是来自我的内在驱动力。而有一些行为,如冥想、练习普通话、学钢琴之类的,来自于外部驱动,只是因为别人会,或者为了跟别人比较不落后而做出的决定,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改变自己从来都不是一日之功。我现在阶段,需要阅读更多源头的书籍,如阳老师一样,过一个学习阶段,才会有更多的认知和更多的知识储备来指导我寻找可能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