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替往日露水还他。弱柳扶风,便是黛玉的出场。对于黛玉,是《红楼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既有欣赏,又有怜悯叹息。
认识黛玉,始于她的才情,大观园成立海棠诗社,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咏菊》《问菊》《菊梦》包揽前三,拔得头筹,“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葬花吟》中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她感叹自己如同这花一般,虽然孤高傲岸,却无奈只能陷入污泥,她葬的不仅仅是花,更是她的命运。
认识黛玉,始于她的敏感。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于贾家,对一切事物都敏感谨慎,小心眼儿。周瑞家的为每个姑娘送花,只因最后才送予她,她便讥讽道,这是挑剩下的才给她,想得如此之多,心思敏感至此,令人讶异……对于宝钗,更是针对,在宝玉讽宝钗之时,心里暗自偷笑,想随声附和讥笑几句。这样的性格,使得黛玉在贾府并不讨喜,不敢随便开她玩笑。
认识黛玉,始于她的清高。只可惜生在封建制度下,《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便透露出黛玉的无奈与悲哀,她不随波逐流,不会如宝钗般世故圆滑,哄贾母高兴,不会如袭人般温柔贤淑,反而鼓励宝玉坚持初心,不走仕途经济。在这封建制度下,这种清高反抗无疑为她后来的悲剧做了铺垫。
认识黛玉,始于她的多愁善感。年幼便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其多愁善感在黛玉葬花中便可体现。《葬花吟》中的'“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多愁善感,令她总是态生两靥之愁。她葬花,为花这绝代风流,却被沾染上污秽,被抛弃在那肮脏的河沟,她怜惜花,也是在怜自己,自己的命运坎坷,自己与宝玉的爱情悲剧……
十七岁,正是碧玉年华,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之人与他人结为婚姻。十七岁那年,宝玉与宝钗大婚,黛玉泪尽而逝……
愿你下一世,不要再做红楼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