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读到《逻辑思维》关于怎样读书的专栏作家写的一篇文章,让我开始有针对性的阅读。虽然我的女神董卿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读书不一定要有目的,只要能从中获益,也是好的。”但在我看来,人生的每个不同阶段以及对于于都的不同需求考虑,还是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
在浏览了豆瓣读书,关于沟通方面的榜单后,很快便锁定了《影响力》,刚好公司图书馆也有这本书,便借来一探究竟。
该书出版发行商也许和《大数据时代》的发行商,有同样的出版想法,在文章开篇同样采取了思维导图方式,供读者更好、更系统的理解和运用书中的观点。
实际上,我还差两个书中涉及的影响力因素没有看到,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写起了读书笔记。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迸发了很多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原理,让我隐约的感觉到好多场景,都似曾相识,而我大多是所谓的受害者,却不知怎么反击。所以,在此很兴奋的想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书中几个大的观点,实际上,在某些场景是可以结合使用的。例如:互惠和承诺一致的原理,就可以使用在两方合作完成同一件工作上。而使用的原则在于,合作的另一方协作意愿并不强烈,或者合作成果对他并不会带来好处。
这时,我会发现,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而不往非礼也”会起到作用,如果一项任务有你主导,但必须有另一方来配合你共同完成,但该任务的成败对你的合作者来说,并无影响。这个时候,你需要对合作者先表示同情,然后以他的角度去沟通,接着施以你能提供的最大恩惠给对方。在他欣然接受后,会觉得得到你的好处,总会觉得有所亏欠,接下来你便可以将他需要配合的内容放大到最大,让他第一反应是拒绝你,但又不能太决绝,这个时候“拒绝-撤退”的原则就发挥了作用。说出你实际想要的达成目标,在这个时候,对方在承诺一致的基础上,便会不得不答应你的让步请求。而往往合作下来的结果会出乎意料,给你意外之喜。
当然,作者也提出了如何破除别人给你设下的恶意陷阱。例如:最斩钉截铁的回复便是我不想这样。如果想让自己不会因为决绝别人而感到沮丧,可以将对方利诱的每一个步骤指出来,激怒对方,从而说出激烈的语言,这样你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完成拒绝,也比较容易释怀。
本书通过对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这六个因素,分别从心理基础即成因,案例,应用,对策即破解这些心里因素带来的影响,来解读影响力这个概念。这并不是一本靠噱头搏眼球的书,而是一本培养人的沟通能力,理解人性及作出正确决策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