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月
(续)今天接着准备明天的汇报,今天准备的第三部分,是明天汇报的核心。也是框架的骨架结构。准备如下。
三、研究路径。
我们知道,学习是思考的结果。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去思考,还要让学生通过可视化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可视化的工具,外化、表达自己正在展开的思考过程。
思维可视化就是一个窗口,与学生而言,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教师而言能够看见了解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如何理解的,思考的过程是什么,并有针对性的去组织教学。
在研究路径上,我们组织工作室成员,收集整理了可做、可用的路径,每一个路径都用一个动词代表,每一个动词都代表不同的含义。
1.可画:
以图形、图示等方式直观地呈现学生的思维活动。
2.可理:
就是整理。通过列表、各种图形等方式进行整理知识信息,能使学习内容更加表达简洁、结构化。
3.可做:
动手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参与、体验,将内在思维外化。
4.可述:
语言表述
学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思维路径。通过讨论、分享、演讲等方式,学生可以将隐性的思维过程转化为显性的语言表述。
5.可演:
肢体动作
通过动作、神态来表演、演示、模拟等方式,直观地看到思维的发展过程。
6可用:
学以致用,与生活有效链接。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让学习在生活中真实发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7.可评:
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生成自己的观点、看法、主见、智慧。可评是前六条路径的提高与升华。是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每个环节都是这七条路径,而是根据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环境不同,灵活机动的采用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这是我们平时教学实践的汇总,提炼的还不科学。但我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思维可视化学习路径会更多、更广、更科学。(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