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说,“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要是那么有用,这世界上就没有穷困的人了。道理的本质是一种人人会喊的口号,听上去很美好,可实际上是鲜有用处的。越是低认知层次的人,反越是迷信道理。

想着靠学知识、道理取得成就?
有的人会看很多书,学很多知识,讲出来理论头头是道。有了一个现象:总是学习却无用。真正做起事来,该懒还懒,该没有能力还是没能力。
这样的人有种心理:现在的不得志,认为自己懂得不够多。必须去学习更多。总觉得会有个道理让他顿悟,快速进入到另一个境界。瞬间就柳暗花明,天朗气清,晴空万里无云彩,一路风景,毫无阻碍。
可真实的生活,总会有无数的阻碍,每天做着琐碎的事情,每天也都在遇到新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最喜欢讲大道理?长辈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别玩游戏……这些话,是他们情感上面的慰藉。
实际上,这道理再多,也无实际用处,而且讲多了让人烦。你感受一下,天天有人在你耳边,语重心长,长吁短叹,在你耳边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道理也最无用:我们都知道如何减肥,少吃多运动呗。可就是做不到啊,这才是难点。多运动,太难受了,我们就是不愿意找罪受。少吃,那我们的人生将少了多少乐趣呢?道理只是喊了句动听的口号,却没有在实际的地方上产生效用。
解决做不到的问题,然后开始有人学着如何克服拖延,如何自律……懂得的东西是不少,可这些道理还是没有产生真正的用处、价值。
到头来,在道理上做出的努力,反倒是一场欢喜,一场空。
而且,你跟你女友讲讲道理试试,你得把恋爱搞黄了不可。“你的口吻怎么跟我爹一个样?”她是找对象的,而不是要爹来管着她。别说话,理解她,支持她,陪着她去体验就好了。道理此时最无用了。

为什么道理没有用
人最怕讲道理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官家也难断家务事。
道理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你觉得是对的,别人来说是错的。
小意在家里,父亲总是说这个道理,说那个道理,小意一不顺他的意,就各种埋怨。小意做完事想放松下自己游戏,就被骂不务正业。整理下房间,就说怎么学女孩子,要怎样怎样。
你的蜜糖,成了别人的毒药。结果搞得人怨气载道,小意受了一肚子气,又不好发作,整天憋着难受,把自己锁屋子里,也不得安宁,各种敲门,又是一阵埋怨。
有时是,人各有志,和尚的话,讲给道士听,不是得吵架么。
道理都有一定的适应环境,适应的时间段。换到另一环境,另一人身上,反而成了一叶障目的叶子,让你看不清真相。
上学是重要的事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谚语可见一般。可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不那么光明的老师职业工作者。
当孩子遇到了这样老师的伤害。被侵犯时,有位家长,依然瞪着大眼珠子,说什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大道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大道理,让他变得固执己见,反而看不到真正的事实!油盐不进地讲不通事实。
就是人的情感也比道理有用,如果你真的让别人烦了,厌恶了。你讲任何道理,道理再对到天上去,都会带来无尽的厌恶。
道理也具有虚假性,正面说行,反面说也行。让一张巧嘴说话,黑的给你说成白,白的说成黑。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兔子不吃窝边草
道理具有时效性,过去有用的知识,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人身上,原先有用的知识,现在却成了阻碍与枷锁。
看似有用的道理实则无效,不能让你变得学习好,能力高,甚至不能让你减下肥来。纸上谈兵的赵括,害国害己。

真正有用的道理是什么
那些妄图通过明白某些道理,就瞬间成功,解决所有问题的人。其实他们对成功没有正确的认知。所以才想着瞬间就获得成功。可是你凭什么瞬间成功?
人家大提琴,练习二十年才能学有所成;人家木匠做十年,才能做的不错;在日本,做糕点,七年才能做好。可他们却想通过某个道理,瞬间成功。之后就不用努力,吃吃,喝喝,逍遥地过退休生活?凭什么呢?
生活就是不断地在解决各种琐事。所有的成功也都在做的小事中,缓慢酝酿着的。怀胎生子得十月光景,才得瓜熟蒂落,不然……
那么真正有用的道理是什么?
不是光学道理,而是先做事,确定一个目标,行动,做事,反馈,提升。遇到各种问题、障碍。你不知道怎么解决了。
你去寻找方法、知识。这时候,你运用了知识,解决了你的问题,麻烦。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有用要有一个前,就是你得经过努力,经过了各种尝试,有了自己的一些经验。不然学再多知识,你也不能懂得,这些知识你也接不住。
如何写好文章?如何写出一个受欢迎的标题?让读者形成预期感,抓住吸引力,抓痛点让人产生共鸣……你看了,知道了,但是能写出来吗?
在尝试写题目的时候,先要照着这些知识来做,依然做不好。得经过大量的练习、试错。没有做好,再调整,再尝试,这样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知与识。

怎样做,跃然纸上
成年人做事 ,不需要道理,讲事实,有效果就好。
确定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后,多去做事反馈总结调整。
让学习与行动的比为1:4,也就是2/8原理。做得多,获得的经验多,你所学的知识才有效。
我以前分享过怎么爱上工作的文章。当时我做着一份电话销售的工作,一个很内向的人,这样的工作非常艰难。我不断总结、创造着如何运用目标、小步迭代,及时奖励的工作方法。
这样经历过自己实践后,创造,得出来的方法,才会泛着耀眼的光芒。
知识需要用行动去检验,而不是空谈的教条主义。不断行动,提升的过程,是沉甸甸的,一路风景,一路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