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校长抗战西迁贵州日记(连载第2461天)
1946年10月11日(周五)杭州,晴。晚上月色极佳,20.5度。
晨六点半起。上午罗霞天来谈,对中午将召开的国民外交协会会议存有疑问。抗战胜利前,浙江省国民外交协会由李立民主持,刘湘女等人在内,经罗霞天之改组,加入了周企虞、雷法章、阮毅成等。但上次自称上海总会副秘书长之吴报锦召集会议(十月五日晚)时,市府秘书徐君到会,系以私人身份,并非代表周企虞,而且还有国际电影院之经理在其中,更是不伦不类。李立民、刘湘女之前为理事,却不在此次筹备委员之列。听罢罗之分析,恍然大悟,决定不去参会。
中膳后,假寐一小时。接朱家骅函,下月十九日在巴黎召开之文教会议,让我代表中方出席,嘱我早日至南京商决各事。前日接通伯来函,知文教会议大会议事程序及规则早有草案,已寄之与朱部长,其中,工作方案及预算为最重要。所要材料于七月寄回,全文数万字,可作代表讨论之资料。但我上次在教育部索要,说在汤吉禾处,而此人素未谋面,不便索阅。在沪遇汪戢哉,又大谈此人之无能。据通伯讲,国际会议,英、美代表均有充分准备,会间也不断召集本国代表商议。而反观我国代表,事先既无准备,开会时又忙于应酬、游览,对于会议材料也加以仔细研究,自然难有适当之贡献。
今日又接红十字会医院计苏华来函,知苏北之联总医生中外籍者,皆已随当地政府转移,一切安全。又说十月一日,沪《文汇报》登广告,宣布竺梅与胡鸿慈结婚。胡鸿仪(鸿慈之兄)曾来沪访问,知鸿慈之妹于数年前也曾不辞而别去了苏北。
晚上,竺鸣涛、柏天民、黄雍、王仲仁四位在中国酒家请客。因位作东者有三人不认识,且竺司令电话也不通,故未前往。
(贵州的青岩、遵义、湄潭和永兴,值得每个浙大人一生当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地方。以上文字系由贵州浙大校友雨仁每天读译自《竺可桢全集》之1940~1946年,一天一篇,持续七年,新鲜读译,与您分享,“穿越”西迁,见证校长在贵州抗战办学七年的每一天,感悟求是精神,弘扬西迁文化。误读与错漏,在所难免,敬请阅读原著。更多连载见~
http://blog.sina.com.cn/xiqianq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