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彩楼评诗也是关于郊游诗的著名故事。早春时节,中宗皇帝和群臣,平飞一起去昆明池游玩,命令大家赋诗,共得百余首,又让上官婉儿对这些诗作出品评,并挑选一篇配乐做成御制曲。上官婉儿登上池边彩楼,群臣聚首,楼下仰头观望,婉儿会将不满意的作品随手丢下,一时间纸片如雪片般飘落。最后只有两个人的作品留在了婉儿手中。他们就是当时天下公认的大才子沈佺期和宋之问。两首诗的功力相当,一时很难取舍。不过最后因为宋之问的诗更有豪气,婉儿认为很符合大唐气象,所以选了他的作品。
唐代人很喜欢泡温泉,因为不仅泡澡舒适,还可以去病。当时最著名的是骊山温泉。这个地方从西周时期开始就被王室看中,建造离宫别馆,秦始皇也用过这里。北朝时期这里成为了平民的乐园。北魏元苌就著有《温泉颂》,碑存于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元苌当时担任雍州刺史,视察长安附近的骊山时发现,这里的秦汉温泉建筑虽然荒废,却成了一个很大的平民疗养中心。许多百姓都在这里洗温泉浴治疗疾病,不过周围建筑已经废弃,所以他动用了人力和物力修建了一部分建筑。他说:“盖温泉者,乃自然之经方,天地之元医,出于河渭之南,泄于丽山之下。……左汤谷,右蒙汜,南九江,北翰海,千城万国之氓,怀疾枕疴之口,莫不宿粮而来宾,疗苦于斯水。但上无尺栋,下无环堵,悠悠君子,我将安泊。……乃剪山开郸,因林构宇,遂馆来风,清檐驻月,望想烟霞,迟羽衣之或顾,愿言多士,恕因兹以荡秽。”
《南部新书》也有关于此地温泉的记载:“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风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浑汤、汝州广成汤、兖州乾封汤、邢州沙河汤。此等诸汤,皆知名之汤也,并能愈疾。”这里提到温泉除了长安附近的御用的骊山温泉,还有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后面三个都是平民可以用的温泉。
昆明池是长安城外的风景名胜。这里原来是汉武帝时期开凿的巨型人工湖,为了锻炼水军而修建的。《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狩三年春)发谪吏穿昆明池。”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西南夷传》有越病、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汉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习水战,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唐代继续沿用后陆续改扩建了三次。2005年4至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准确地探明了唐代昆明池的范围,证实经过唐代扩大了的昆明池遗址周长是17.6公里。昆明池还是有名的鱼池和莲藕产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