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里关个木头人”,打一字。这是我对简化字“闲”的简单粗暴解读。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闲”就有多样化的解读。来自于教材里的记得清清楚楚的,是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结尾处最有名的那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东坡将“闲人”之“闲”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有闲心、闲情、闲致去赏月,不管政治如何风云变幻,生活如何一地鸡毛,守住自己的心,就是守住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这个大千世界。
范仲淹不是也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么。
之所以从古人身上汲取养料,就是为了古为今用,现代人物质文化双丰收,却未必有古人活得洒脱,活得尽兴,幸福指数那么高。
为啥?大家都觉得太卷——得不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得到了又不再珍惜。
其实可以跟着苏东坡学着做一个“闲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费勇老师的《和苏东坡一起做个闲人》这本新书中就谈到越忙的人可能越要闲。
不是说无所事事,不是说不用干活,而是在做一件事甚至很多件事的时候,能努力做到心不会累,甚至身体也不会觉得累,这种境界才叫闲。
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知道苏东坡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受很多挫折之后,还保持快乐,不断地倒霉,依然能不断地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还活出了那种生活的品位,这个可能就是打动太多现代人的地方。
且看他一生的大起大落:五次磨难,仕途上三次被贬谪,自嘲今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是被流放就是在流放的路上。
人家苏东坡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瞧,活得多率性、洒脱,用现代话说叫“东坡活得很治愈”。
为什么?人家在预期跟事实不吻合的时候,努力做到让自己的心智能够自我调节,就好像房子里面(心房),月光(外界的“鸟语花香”)能照进来。
苏东坡早就在诗词里跟大家告白过:“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尤其是最后一句还闹出了文坛上的一件啼笑皆非的“轶事”呢:听说当时这句传到皇帝宋神宗耳朵时,神宗皇帝大惊失色,连饭都吃不下去了,以为苏东坡想就此告别人世间了呢?殊不知其实他内心强大着呢。
人生多漂泊,如何安定?
书中说真正让一个人安定下来的是能在更高层面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他自己喜欢的事、自己想做的事。
这句话太有力度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人如果能够安住在自己的信念上,安住在最本源——心上面,不就是“不忘初心”么?不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么?不就是《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么。
人生多冲突,如何进退?
就像眼下,疫情再次反扑,许多原本的计划不得不搁浅,还遭遇到很多冲突,到底还何去何从?
书中说首先要改变观念,从传统的观念里跳出来,或许就能够发现新的技术(新形势、新政策)带来的各种机会,这也许就叫跳出局外学看开,也叫心态一变天地宽。
局限,人就是为局所限,容易困在思维的牢笼里出不来。
摆脱了内卷、内耗这种东西,就有可能找到独特的机会——摆脱冲突、进退自如的机会。
人生多风雨,如何平静?
人生难免遇到很多风风雨雨——总有不少我们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怎么办,如何让自己马上从当下苦难当中跳出来,而且能找到一个让安顿自己身心的一种方法?
这应该是很多人纠结、走不出的沼泽地。
费勇老师说首先应该去接纳这种痛苦、接纳这种真相。
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一个背景当中,同时让自己马上去专注在一个眼下就能做的事情上,最好随时都能找到乐趣的那种。
读背过苏东坡那么多诗词,甚至也给学生们解读过,却不曾想到费勇老师的解读更透彻,他说苏东坡快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心智模式,就在于他从来对外界没有期待(是啊,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希望越多失望会更多)。
苏东坡强的地方就在于他很强调回到内心,然后过那种不受那种社会价值观、主流价值观影响的这种生活——忠于自己内心的那种生活。从这个层面上讲,苏东坡又与陶渊明产生了非常大的交集。
费用老师还善意提醒到:我们不能把各种社会角色当成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要记得我们一个更内在的一个自我,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忙不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尽量自己去你喜欢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是最后安放自己魂灵的地方。
要照顾好你的身体,要让情绪得到合理适度的释放,对非理性的东西要学着正视它,把心照顾好,让身和心经常去大自然当中。要像苏轼“几时归去”那样,随时准备“归去”作个“闲人”。
就像费勇老师说的,能够治愈我们的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我们唯一可控的东西。
那么,就记住苏东坡这样“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吧,学着“闲”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