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地理.人文
司马懿与“高平陵之变”(上篇)

司马懿与“高平陵之变”(上篇)

作者: 画眉山居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02-21 19:40 被阅读0次

    东晋明帝曾向王导询问自己祖先创业的光辉历史,王导于是捡关键的几条给讲了讲,明帝听完,一时无地自容,把脸贴到座位上,说:“要真像你说的这样,那晋朝的国祚怎么能长远呢?”

    我们说一个王朝的创立,常用“得国正与不正”来评价。华夏几千年历史,“得国正”者,不过汉朝和明朝,他们的开创者,一个是草根无赖,另一个是“开局一只碗”,都是实打实纯靠本事打出来的天下。而“得国不正”的,所在良多,可是没有一个能出晋朝之右者,毕竟它都能令后世之君如此羞愧。

    晋朝皇族司马氏,本是河北温县(今河南焦作温县)的望族,在东汉时便已经是世家大族。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对魏武帝曹操更是有知遇之恩,司马懿兄弟八人,他们的字里都有个“达”字,号称“八达”,司马懿排行老二,字“仲达”。

    司马懿影视形象,魏宗万饰

    中国人修史,有两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其一是“为传主讳”,就是给谁立传,要尽量扬善隐恶,捡好听的说;其二是“春秋笔法”,褒贬之词,不能明说,要在字里行间悄悄体现。作为司马懿的本传,《晋书宣帝纪》完美地体现了这两个特点。

    以一场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战争为例吧,这场战争在《晋书宣帝纪》中是这么描述的:诸葛亮带兵来了,司马懿属下大将张郃请求分兵防守,司马懿哔哔了一堆道理没允许,于是诸葛亮只好跑到一个叫上邽的地方,割了麦子作军粮。后来诸葛亮粮尽退兵,司马懿追上去干了一架,大胜而归,“斩俘万计”。

    可是在《三国志》引注的《汉晋春秋》里,却这么描述:诸葛亮带兵来了,张郃要分兵,司马懿不允许,于是诸葛亮跑上邽割了麦子作兵粮。司马懿面子上挂不住,找诸葛亮干了一架,大败而归,被“获甲首三千”。之后诸葛粮尽退兵,司马懿又派张郃追击,被一箭射中膝盖,曹魏此时硕果仅存的一位“五子良将”因此而去世。

    一个把字句,一个被字句,其间可谓谬以千里。我们且不去深究这两段史料谁是谁非,但《晋书宣帝本纪》中为“传主讳”的嫌疑毕竟存在,难免让人怀疑。

    诸葛亮影视形象,唐国强饰

    且不论史实到底如何,作为晋朝的奠基人,在《晋书宣帝本纪》中,司马懿得到唐太宗李世民如下的评价:“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这些都是溢美之词,可后半段渐渐地就变了味:“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

    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前扬而后抑,有所肯定,而更多的是有一些嘲讽与不齿。我们如今审视司马懿那些“东智而西愚”,“前忠而后乱”的事迹,可以对司马懿有一些比较全面的了解。

    司马懿影视形象,魏宗万饰

    在曹丕死后不久,原先降魏的蜀将孟达又决定叛归蜀汉,于是秘密联系诸葛亮引为后援。孟达写信给诸葛亮,预测魏军至少要一个月才会赶来,到那时他已经完全掌握局势。时任曹魏荆州军政长官的司马懿,得知这一叛变消息,未及请示皇帝,果断出兵,急行军八日赶到孟达驻地,扑灭了这场叛乱。孟达在当时也算一位翻云覆雨的厉害人物,可被司马懿打地略无还手之力。从此一斑,可窥见司马懿的军事能力。

    司马懿在曹魏西部战区,应对诸葛亮的进攻时,如前文引用的《魏晋春秋》所示,与诸葛亮几次交手,频居下风,于是开始缩头不出。诸葛亮遣人赠送了一套女装给司马懿,以彰司马雌伏之态,如此羞辱,司马懿却坦而受,不为所动!魏国诸将义愤填膺,纷然请战,司马懿表示我身受辱为小,战守之事是军国大事,要请示!于是派人向远在千里之外的魏帝曹睿汇报,曹睿默契地明白自己在这出双簧里该扮演的角色,很果断地否决了司马懿出战的要求。还是诸葛亮看得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和我打,要是真有本事打得过我,就不会千里请战了。”后来司马懿询问诸葛亮的使者,得知诸葛亮任事多而饭量差,身体必然支持不了太久,于是更坚定了“龟息”战法,终于熬死了诸葛亮。

    后来司马懿又奉命征讨从汉末以来一直盘踞辽东的公孙氏。辽东远背中原腹地,司马懿悬军深入,乃声东击西,直取襄平,然后围点打援,消灭掉公孙氏的有生力量。最终胜利后,司马懿下令屠戮辽东十五岁以上男子数千人,筑成“京观”,以作震慑,彻底解决了这股割据势力。

    诸葛亮影视形象,唐国强饰

    灭孟达,拒诸葛,平辽东,堪称是司马懿一生的几出得意杰作,而这几次军事行动,也完美地给我们展示了司马懿的行事作风特点:面对孟达,他居于绝对优势,所以不给孟达任何机会,昼夜兼程,以雷霆之势,一举平灭;面对诸葛亮,他才能不及,处于劣势,可却看穿诸葛亮悬出蜀道而远来,粮运难济,且魏大蜀小,利于久持的特点,于是扬长避短,龟息不出,且能坦然受辱,极力隐忍;面对辽东公孙氏几代割据,则一旦取胜,就心狠手辣,掘地三尺,不留余根!

    司马一生,于此可尽观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懿与“高平陵之变”(上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rh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