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9060745/a2d230e02ef3f7e3.jpg)
书店里逛一圈,随便翻一翻当代小说架上的几本,发现看不下去。有些在作者简介部分就令人生厌,不是简介太长,几乎占满整个勒口,就是简介内容漫天罗列“业绩”,好像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吹自擂的机会,甚至在某本书勒口上看到作者自诩已“达到理想的人生高度”,用这句话对照一下上方的作者肖像照,会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一般来说,有两种书要写长一些的作者简介,一是作者已故,读者从中可了解作者的生平大略和主要成就,已故作者的简介也很少是自己写的,编者写长一些,可以理解为编者的认真和对作者的尊重;二是作者藉藉无名又急于成名,或者急于推广本书,但是在简介里自说自评就不好了,如果换成简洁客观地介绍一下本书写作的心路历程,是不是会好一些?
再翻看内容,七八本小说,开篇就花样百出。一是开篇拽文辞,好像作者憋着一股浓烈的感情,又不知如何适当地释放,让人误认为这是一本散文诗,或者是要写成语言学专著,讲故事的态度显然不诚恳;二是滥抄手法,三十多年过去了,马尔克斯的“那个午后”已经被玩坏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舍得放手,很多还是原封不动地直接拿来;三是把戏谑当幽默,幽默如果只是表现在某些单独的字句上,而不是在叙述过程中偶然得之,就有玩文字游戏之嫌,《漫长的告别》这本书很火,但就是很难看下去,硬着头皮才看了一半,里面对话的机锋太密,给人的代入感并不强。
不过人各有好,口味不同,需求有异,衡量的标准就会有差别。但是一定有一种相对恒定的规律,那就是,不管是作者简介还是内容,都不能缺乏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应该叫“节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