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姐发来一位小学同学L的动态,是她对婚姻中遇到的困境的控诉,我们都挺惊讶的。之前她一直是我们经常拿来作为模范称赞的对象。她心直口快,自己的每一面都敢于展现,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我们姐妹们总是以她作为模板互相鼓励,要像她一样想得开,忘得快,日子总是乐呵呵的。在她的动态里,看到了拍摄的故乡的一些视频,熟悉的道路,闭眼就能想起的房屋结构,印象中很宽大的路,现在看起来仅是一条能通过一辆车的距离,小时候,人、物都是那么大。翻到了老同学们在一起的合影,瞬间泪目,二十多年未曾谋面,我脑海中依然还是她们小时候的样子,如今都已为人母。眼前的照片也唤起了童年的件件往事,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滚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玩不完的游戏,周末总轮流会到一位同学家睡觉,两个人一张被子,四五个人挤在一起,关灯后就开始讲故事,会分享自己听到的新故事,实在没有新故事的话,就再把讲过的翻回去讲,那些情节起伏的故事陪伴了整个童年,在当时信息封闭的环境中给了我们精神食粮。当时每个伙伴的家长都特别友善好客,会用最好的食物招待,会教我们包饺子、针线活儿等女孩子的拿手技能。我们一起跑到遥远的地方寻找可以冒出水的泉眼,去峭壁上采摘沙棘,合伙找苦菜......那时候的世界很小,但是每个人都很快乐,一天会很长,可以串很多小朋友家的门儿,可以上学,也可以玩耍。当时的大人都不把我们当小孩看 在自由的环境中同时穿梭于中,自己也一点儿都没觉得是小孩,我们都敏感而懂事,会察言观色、会识别出什么时候靠前什么时候该回避,会敏锐地捕捉到大人谈话中的表情的情绪,小伙伴们凑在一起会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心得,会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那时候,我们彼此都是共享的。我们最精髓的人际交往技巧在那时候发挥得淋漓尽致。反倒是后来上中学后,一头扎进了书本,断离了和人的交往互动,逐渐钝化成了极度不敏感型。再后来,总是处于陌生的环境和面对不了解的人,就逐渐失去了展露最本能最真诚的那一面,习惯性地礼貌和保持距离。看到家乡生活过的地方和老友们在一起的欢笑,又自动地激发出了那种天然的亲近感,想要和她们在一起,情不自禁地去想象如果在一起了我们会聊哪些事哪些人...那时候我们天天在一起,在童年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近20来年我都未曾参与过她们的生活,在她们的见面中是否还会聊起我,是否也像我一样,想要打探更多关于她们的消息,想要再坐在一起聊聊小时候的事情...时光如梭,弹指间,十年,又十年地过去了,但是有的情谊,埋藏在心底,依然是那么真切和深厚,经得起时光的冲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