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颁布之前,很多家长为孩子的课外补习问题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主要体现在:
1.“上与不上补习班”的焦虑。别人家的孩子都上课外补习班了,自己家的孩子也必须上,不上就肯定要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们感到焦虑。
2.“上补习班数量”的焦虑。某某家的孩子上了四个兴趣班,我们家才上一个。于是,家长们又感到焦虑了。
3.关于“补习班效果”的焦虑。我们家孩子花这么多钱上补习班,要是没效果,这钱岂不白花了。因此,家长们感到焦虑。
4.关于“补习费用”的焦虑。课外补习的费用并不便宜,家长们挣钱也不容易。为了钱的事,家长们感到焦虑。很多家长即使是省吃俭用也要送孩子上补习班。
“双减”政策颁布之后,学科性的补习班没有了。中小学都搞“课后延时服务”,课外补习的“乱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是不是有所缓解呢?答案是:没有。
优等生需要拔尖,中等生需要提高,后进生需要转化。所有孩子的这些需求,在学校里是难以一一满足的。学校教育服务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对于一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很难都满足。
学生想上补习班找不到补习的地方,家长也很“焦虑”。
没补习班上,孩子们就在家打游戏、玩手机、看电视,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改变家长们这种“焦虑”的状态,我认为下面的几点可行:
1.正确认识考试分数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提升教师评价能力,合理使用评价数据。
2.改革中考中招办法,逐步试行普通高中招生以名额分配为主,提升命题质量,推进综合评价。
3.重塑舆论环境,淡化“状元”文化,创造“人尽其才”的新文化,推行“人人出彩”的新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