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社会热点
“减负”的悖论:真正好的教育,代价从来都是昂贵的!

“减负”的悖论:真正好的教育,代价从来都是昂贵的!

作者: 夜风其凉 | 来源:发表于2018-03-09 15:36 被阅读96次

    最近,课外补习班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一方面是课外补习班的异常火爆,动辄数千甚至上万的培训费,家长和学生们仍趋之若鹜;

    另一方面,有关机构和学校又大力推进减负,孩子下午三四点就放学,严禁学校、老师办补习班,整治课外补习班的呼声也此起彼伏。

    这看似矛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逻辑,课外补习班到底该不该报补习班?

    一、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上升通道”

    说补习班就要讲教育和考试制度,这就先要把背后涉及的阶层流动性说清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社会,都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是,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每个人的认知水平、能力大小是不同的,这就是人的差异。

    在私有制下,人的差异必然导致资源和财富的不均衡分配,也就是有的人多得、有的人少得,久而久之,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阶层就逐渐形成了。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和发展,不同的只是底线在不断提高,以前最穷的人天天连饭都吃不上,现在最底层的人也不会没有饭吃,但只要是私有制,阶层就会一直存在。

    阶层虽然形成和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的。

    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阶层流动性,让优秀的人有机会上去、让平庸的人慢慢下来,从而实现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如果社会阶层固化到丝毫无法改变、毫无流动性可言,阶层对立严重,贫富分化悬殊,推倒重来、重新洗牌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奴隶们会起义、农民们会造反、工人们会革命,至少也会用脚投票,逃离出去。

    所以说,流动性是一个社会保持稳定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阶层的稳定性——“马太效应”

    两千多年前,老子说过: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

    圣经上也说: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将他仅有的也要夺去。

    富者愈富,穷者愈穷,这就是人类社会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说白了跟物理学上的“惯性”差不多,人类社会在这种“惯性力”的作用下,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不会忽上忽下、颠倒沉浮、混乱不堪。

    明白了社会阶层流动性和“马太效应”,就能搞清楚很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一方面,阶层是流动的。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皇帝的后代也有落魄的,刘备虽然顶着个“皇叔”的光环,其实早就败落了,是个卖草席的,算是草莽出身。

    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请注意是为什么是“三代”?

    另一方面,阶层流动又是有着巨大的“惯性力”的。

    上层不甘心往下掉,底层不甘心久处下。

    上层会竭尽全力保全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将自己的见识、知识、人脉、资源都传递给下一代。

    而寒门之人,一辈子奋斗所得的,往往还不如上层精英与生俱来的。

    一个农民家庭奋斗几辈子,也绝对赶不上王健林给王思聪的一丢丢;普通家庭孩子和“王思聪们”一起去创业,谁更有优势,这是不言自明的。

    任何时候,阶层的跃升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果有人告诉你的孩子可以不用刻苦读书学习、拼搏奋斗就能实现人生跨越,要么你孩子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要么就是骗人的鬼话。

    三、考试制度是社会对稳定性和流动性双重需求的产物

    为了满足社会稳定性和流动性的双重需求,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比如官吏选拔制度、考试制度、户籍制度、财税制度等。

    考试制度,它简直完美匹配了上述两种需求,即具有向上的流动功能,同时具有向下的壁垒功能。

    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发明的的科举制度实在太高明了,唐、宋、明、清这些大一统王朝能够保持两三百年的稳定统治和持续发展,科举制度功不可没。

    科举制度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就是你必须接受我的规则,按我的规矩来,让你读孔孟你就只能读孔孟;二是你要足够的优秀,我才会接纳你,如果你考不过,对不起,那是你自己能力不行,怪不得别人。

    这样,既解决了底层人都想上来、上面又太挤的问题,通过考试淘汰了大多数人;另一方面,又将底层最优秀且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挑选上来,防止他们为别人所用。剩下的即使想造反,也大多是些二三流人才,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黄巢、洪秀全们就是科举失败开启造反模式的,读过书又跟着别人造反的也都是些像牛金星、宋献策、李岩这样的科场失意之人。

    科举制度虽然早已废除了,但现在的考试制度跟科举制度功能是差不多的,甚至可以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里,只有通过科举你才能做官,才有发展,才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虽然现在社会进步了,更加开放多元了,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有读了更好的大学,你才能拥有更高的门槛、更多的资源、更广的人脉、高大的圈子,才更容易成功。

    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圈子,接触的信息、掌握的资源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是一个二三流院校的普通学生,一流大学的人是不会带你玩的,那些名牌大学校友群是不可能容纳你一个不同层次的人的。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国考,这些考试构成了整个考试制度,最终实现的正是在既定规则下对不同层次人的筛选,只有不停地过关斩将,你的孩子才能走上更高的层次。

    现在我们谈教育,根本就不是仅仅接受知识、受到教育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下一代的未来发展和层次高低,你说家长们能不焦虑吗?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遵守这个规则,就如以前不参加科举的牛人也是存在的,像李白,没上过大学、大学没读完的大咖也不是不存在。

    学历确实不能完全代表能力,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通过考试和学历教育,将来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没有学历的人只有自己知道路有多艰难。

    四、真正好的教育,从来都是昂贵的

    有考试就有应试,只要考试制度不变,考生对培训的需求就不会消失,培训机构也就不可能消失,你不让学校办,校外就开始办;校外再不让办,肯定还有其他形式的培训机构产生。

    课外补习班既昂贵又耗时耗力,到底该不该报?

    其实,与昂贵的课外补习班相比,学区房的价格则更让人难以接受,但还不是很多人抢着去买。为什么?

    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是上层对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

    翻开中外历史,你会发现上层一直都在尽力垄断教育和知识。

    中国古代,底层的穷人是很难有受教育机会的。孔夫子虽说“有教无类”,但收徒弟还要十条腊肉作为学费,大多数底层人因为没有钱,根本就入不了私塾。

    而除了拜师求教,古人基本没有别的学习知识的门路,所以胡适他母亲才会故意多给先生学费,就是想让他对胡适照顾点、多教点,这跟现在家长贿赂老师如出一辙。

    有万贯家私,才掏得起路费,请得起名师,才能在科举考试中稳操胜券。

    西方也是一样。

    中世纪的欧洲,宗教的地位很高,基督教会一直控制着教育,“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渗透着神学的性质”。那时,印刷术尚未传到欧洲,教会学校用的羊皮纸手抄本,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底层人要想接受知识,只能入教会学校,而学校教的全是些神学知识。即使如此,穷人的孩子也很难有机会入学,大多数都早早的去当学徒,学习打铁、裁缝、烤面包了。

    而贵族们通常为孩子请的都是家庭教师,《简爱》里的主人公,就是主人罗切斯特家里的家庭老师。

    通过天价的学区房、天价的择校费、以及天价的课外辅导费等高溢价的市场手段,穷人的后代被优质教育拒之门外,上层的后代却能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考上名牌和重点大学的机率大大增加。

    而底层却只能上菜场学校,路子就是“菜园升菜小、菜小升菜中、菜中升职高”。

    真正好的教育,从来都是昂贵的。

    有的人只看到国外小学、中学非常轻松自由,学生没有太多作业和压力,多数人都能上大学,便天真的认为西方教育是完全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

    在西方社会,毕业于哪所名校,是你跻身上流社会的重要敲门砖之一。

    西方的教育,它对大众只提供基本而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被淘汰了。

    那些真正好的学校往往是私立精英学校,学风纪律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就拿美国来说,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而且,美国大学学费之昂贵,这是全球出了名的,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说到底,在哪儿都一样,要想为子女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必须额外付出代价,而不同的价格对应着不同品质的教育。

    如果你孩子不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还是老老实实学习吧。

    有些人想着移民,把孩子送到国外,孩子就能无忧无虑、没有压力、不用拼了,真的太天真了!除非你能照顾孩子一辈子!

    五、教育资源,能做到绝对均衡吗?

    培训班的火爆,充分说明了教育市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

    当前,问题不是没有学上,而是想上好学校!不是不想报培训班,而是好的培训班太稀缺又太贵!

    这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了!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社会不公平的一大根源,导致阶层之间出现了一道更加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从名牌大学的录取率上很容易就看得出来,哪些省份的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概率更大,不言而喻?

    但问题是,现在的一些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对大多数人是否有利!

    对于教育资源,在市场化的竞争条件下,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均衡的,让那些名校名师到穷困落后的地方去,这只能是极少数,而不可能有普遍意义。禁止补课,一刀切式关停全部培训班,则只能使教育更倒退,家长和孩子负担更沉重。

    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在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和能力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底线,保持大多数人的基本权利,让他们的后代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上升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对落后地区适应进行倾斜。

    而不是总想着搞绝对平衡,把所有的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统一标准、禁止补课,自己不学也不让别人学,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也压根儿做不到。

    另一方面,让培训机构更加自由、健康、规范的发展,让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教育,区分层次,不同价格对应不同品质的教育,让承受得起高溢价的人享受更好的教育。

    这样,既能让大多数普通人的子女享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又会让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对大众都有利。

    而一味的禁、禁、禁,减、减、减,只会越来越乱、越来越差,也根本实现不了平衡教育资源的目的,不信的话,想想当年关停校内培训班的后果就清楚了!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到底是谁在喊“减负”?

    喊“减负”的往往并不是真正学业负担生的家庭,因为他们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懂得深层次的道理和逻辑,知道这是值得的。

    相反,喊减负的恰恰是不是那些学业负担不太重、甚至是比较轻的家庭,他们自己不想这么拼,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又怕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好,所以才哭着喊着要减负。

    不信你看看,那些升学率高的省份,孩子们的负担是不是也比其他地方的重!

    试问一下,那些教育部门的官员,他们的孩子有几个不上补习班的?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鸡血”父母,盲目报一堆班,把孩子逼得受不了,但必须要认清楚这个逻辑,免得耽误了孩子。

    六、应试教育与个性化发展

    现在很多人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这仿佛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当然,应试教育不是完美的,他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应试教育绝对是目前来看最公平的选拔制度,尤其是对于底层之人来说,如果没有了考试制度和应试教育,底层的人则更难以翻身。

    恢复高考以来,有千千万万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明证。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不能总想着通过应试教育解决全部问题,个人的觉醒、自我的成长,这些都是人一生永久的课题。

    提倡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是没错,但问题是我们现在有没有到达那个阶段和层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高于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马克思说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或许有一天,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每个人不必再为生计奔波,不再为抢夺有限的资源拼尽气力。那时,人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全部发展,否则,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都存在差距。

    或许有一天,教育的目的完全变成了培养和塑造人,而不再是上升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手段,那时候的教育才能真正称之为“人的教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苍黄岁天:可怕的真实谎言: 上流阶层告诉你成功不需要努力付出。

        可悲的愚蠢人们: 居然相信上流阶层编织的谎言。
      • 85f61c2cce8b:是家长的无能和无知早就了对孩子的逼迫,当家长你怎么不想想,你要求孩子做到的事你自己做到了吗?
        寻源达流:@北京的记忆 你所求何?
      • 空谷孤松: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社会是功利的,教育不可能独善其身
        夜风其凉:@空谷孤松 幸会
        空谷孤松:@夜风其凉 仁兄看来是个教育工作者,本人也是
        夜风其凉:@空谷孤松 说的太对了
      • 空谷孤松: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

      本文标题:“减负”的悖论:真正好的教育,代价从来都是昂贵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ap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