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就“生活的艺术”这一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纵观全书,我觉得这一部分是最接地气的一部分,它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中国人,确切的说是中国古代近代人民的日常娱乐方式,居室与庭园,饮食,最后谈了中国人的人生归宿问题。前三者讲述的,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玩,住,吃。后者则是中国人人生意义的概括了。
首先让我来谈一谈吃的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吃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林语堂先生用一句很有趣的话总结了中国人关于吃的一种态度,“凡属地球上可吃的东西,我们都吃。”中国人可以吃的东西是很多的,既吃各种海鲜,珍奇植物,也可以吃树皮与落叶,前者出于爱好,后者出于需要。中国人对待饮食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应该是具有“仪式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国人从不随随便便地就将食物煮了吃掉,这太没有仪式感,既是对生活的不认真,也是对食物的不认真。想一想,在中国有多少种烹调的方法?仅仅是热炒,就包括了炒、爆、熘、炸、烹、煎、溻 、贴、瓤、烧、焖、煨、焗、扒、烩、烤、盐焗、熏、泥烤、汆、炖、熬、煮、蒸、拔丝这些方法,更何况中国人还经常吃一些凉菜?对待每种不同的菜肴,中国人会用不同的方式烹之,使其尽可能的散发出更多的美味,对于同一种菜肴,我们也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从各个角度品尝这种菜的味道。比如鱼,最常见的烹饪方法就是清蒸,红烧,炸,煮,炖,不同的方法可以调制出不同的美味。
为什么中国人对吃如此重视呢?以至于林语堂在书中写道“中国人的优容食品一如他们优容女色与生命”。“没有英国大诗人著作家肯折节自卑,写一本烹调书”,但是中国的著作家并不以为此种行为有损身份,如戏曲家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大谈烹饪方法,大诗人袁枚专门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更有许多短篇散文谈论及此,比如苏东坡写他的东坡肉。在我看来,中国人对吃的重视,其本质上是对生活的重视,或者说,对生活的享受的重视。中国人一向是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的,一向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尤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行为——吃,中国人更是对其怀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条件不够争取吃饱,条件足够,就还要吃好。中国人对于吃的重视,不仅表现在对食物本身的加工——比如在烹饪某些特殊食材时甚至精确到用秒表来记录时间——还表现在对于食物美感的追求,吃饭场所的布置。这也正是为何现如今餐厅在上菜时,都要用精美的盘子进行盛放,并且在边缘出放上一些装饰品如食材雕刻出来的花鸟。这也是为何人们有时候会特地寻一地点进食,为何会伴着音乐进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中国人对于饮食的重视,也是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视。
当然啦,再谈谈现在的饮食吧。不得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吃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已经不再具有所谓的仪式感了。比如对于大多数高中生而言,学习时间十分紧迫,每天早晨五六点多就要起床,晚上要到十一二点才能入睡,恨不得把一天当作25个小时来过。对他们而言,早餐是匆匆了事的,随便在路边买个肉夹馍就可以边走边吃了,有些时候,可能起床晚了一点,便连吃早餐的时间也没有了。午餐应该是一天当中最为丰盛的一餐了,毕竟中午的休息时间还是相对长的。到了晚餐则又不行了,我高中的时候,晚上有四十分钟吃饭的时间,听起来这个时间很长了,然而,考虑到全校师生同时在这一时间段内进食,再加上班主任希望我们都可以尽快吃完提前回班自习,就不可能悠悠然地吃掉自己的晚餐了。到了夜晚,实在是饿了,大多数人就随便拿出面包饼干充饥,也无心去准备一顿夜宵了。像全国闻名的衡水中学,据说早饭只有三四分钟的时间进餐,午饭晚饭的进餐时间也少的可怜,而且必须跑步前去进食。且不说吃饭的仪式感,也不知道这种吃法会不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
其实不只是学生,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吃饭不再是一件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愉悦的事情,只是为了补充能量,让他们有精力继续在生活中打拼。饮食所具有的仪式感的衰退,已成了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了。
之后再谈一谈玩吧。玩,也就是娱乐,是人生中另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试想,人生中如果没有了娱乐,生活该失去了多少趣味啊。中国古代人的娱乐方式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摘抄了一段,“他们会嚼蟹,啜茗,尝醇泉,哼京调,放风筝,踢毽子,斗鸡,斗草,斗促织,搓麻将,猜谜语,浇花,种蔬菜,接果枝,下棋,养鸟,煨人参,沐浴,午睡,玩嬉小孩,饱餐,猜拳,变戏法,看戏,打锣鼓,吹笛,讲狐狸精,练书法,咀嚼鸭肾肝,捏胡桃,放鹰,喂鸽子,拈香,游庙,爬山,看赛船,斗牛,服春药,抽鸦片,街头闲荡,聚观飞机,评论政治,读佛经,练深呼吸,习静坐,相面,嗑西瓜子,赌月饼,赛灯,焚香,吃馄饨,射文虎,装盆景,送寿礼,磕头作揖,生儿子,睡觉。”是的,中国人可以把许多事情,都变成一种娱乐行为。中国人是很会娱乐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人会享受生活。中国人普遍持有着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使人成为一切事物为中心,而人类幸福为一切知识的最终目的——侧重于生活的艺术。而娱乐又能给人生带来快乐,因此,人们也将娱乐视为生活中一等一的大事。
然而,当我们再次把眼光放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人的娱乐方式上,我们会发现,现代人的娱乐方式已经大不同于以往,主要是科技类娱乐以及运动类娱乐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乐趣,而科技类娱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则是远远大于运动类娱乐。此事也是显而易见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拿着手机,或聊天,或浏览网页,或刷视频,或打游戏,一部手机,便代替了生活中的大部分娱乐。像古代那种“盆栽花草,培植蓝蕙,泛舟湖心,攀登名山,游谒古墓,月下吟诗,高山赏潮”的娱乐方式,如今在生活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少了。我并不想去推测娱乐方式的变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能说即使时代不同了,娱乐的精神还在,无论它是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的。
再说一说“人生的归宿”吧。提到了人生的归宿,便不得不去说中国人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林语堂先生提到,“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我不清楚林语堂先生的这句所谓“盖棺定论”是否可以概括过去的整个中华民族对于人生目的的看法,但是从这本书反映出的事实来看,这个意义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人生的归宿到底是什么呢?在此还是想引用一下林语堂先生的话,“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分子。吾们倾向于放弃不可捉摸的未来而同时把握住少数确定的事物,吾们所知道可以给予幸福于吾人者,吾们常常返求之于自然,以自然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当然啦,这所谓人生的归宿,已是过去的人生的归宿,它来源于中国的文化与中国当时的环境。这种人生的归宿,使每个人更加“积极”地活在当下,活在现世,而不会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来世,这种思考,使中国人不为各种知识技术所劳累而各种知识技术都是为了服务于人。正是这种人生的归宿,使中国人成为最具文明的民族之一。
当然,当我们再次放眼于现代社会,便知道现代社会的人生归宿已经大大的不同了。毕竟,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渐渐地减弱,中国的国内环境以及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的人生理念也慢慢发生了转变。作为一个普通个体,我正处于这么现代社会的洪流之中,自然无法跳出来,去总结当代人的人生归宿所在,不过现在的孩子的书上都会这么写,“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也是,如果我们继续采取过去那种享受式的人生意义,中国便很难在国际社会上保持地位,很难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样的。生活中的人如果仍然持有这种态度,也很难取得出色的成绩。终究是时代变了,许多东西都在慢慢改变,尤其是涉及到人生这种宏大的命题。或许再过百年千年,人生的归宿,人生的意义,将会再次不同吧。
纵观《中国人》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过去的气息,同时也感受到了变化。我一直认为,是环境影响着人类的总体价值观,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传统对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的很多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事实上,书中提到的许多想法,有时候已经难以从现代社会觅得其踪迹。当然,这也可能是本人见识浅薄的原因,但不管如何,时代已然变了,我们也很难再回到过去那种状态,再体会过去那种思想。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不可阻挡,我们也只能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的走向。《中国人》于我,终究是一种虚幻的体验罢了。也不知若干年后,那时类似于林语堂这样的人物,会如何总结现在的生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