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了一篇关于上班和工作的文章,主要是想讨论下一个人可以不上班,但得有工作。这样你才能有份收入,维持你的生活,同时又不会让自己太闲。纵看历史,那些爱搞事的君王,哪次不是有钱又闲时出来瞎搞的呢。
但话又说回来,现在大多数人,还是处于一种不得不上班的状态。
前两天,跟女友聊天的时候,发现她对于上班这件事,内心处于一种抵触的状态。也就是她在看待自己工作的时候,看到的全部是负面的东西,因此就会不断产生内耗。
我想很多人也是如此,明明不喜欢当前这份工作,但碍于各种原因,又不得不去做,时间久了就很容易产生内耗,最终导致整个人身心疲惫。女友前两年被诊断出中度抑郁前,在工作上一直都处于高压状态,所以工作也是导致她抑郁的一部分原因。
面对这种情况,个人觉得,你要么试图从中找到一些意义,要么从中获得一些成长。仔细思考下,你之所以不喜欢当前的工作,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份工作让你无法成长,同时又找不到任何意义。这就很容易引起内耗。
六年前,我转行到社群运营的时候,就是因为觉得这份工作能帮助到他人,能影响他人,因此刚开始干得很起劲。可以说那时候是抱着相当大的使命感在去做事,即便每月只能挣个两三千,也觉得很幸福,至少别人通过你的帮助,获得了一定的成长。
只不过后来,工作内容有了一些调整,我们需要在服务好用户的同时,再通过运营促使他们去购买后续的课程。这就触及到了我的知识盲区,在此之前我从没做过销售,也不知道怎么做。
最搞笑的是一开始担心老提买课的话,会让用户反感,因此能说多隐晦就说多隐晦。最后的结果是,用户也不知道你在推什么课,他们看的一脸懵逼,你卖的也一脸懵逼,结果肯定是业绩贼差。
按照我当时的性格,应该会选择放弃,但那次我不知道怎么就是想去挑战下,甚至还觉得别人都行了,为什么自己不行。这才有了后续通过读书学会销售的经历。
在接连两次业绩垫底后,我开始不断思索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同时又跑去听人家销冠的分享。由于没做过销售,不明白他们方法背后的原来,因此在做的时候,你比这葫芦也画不出个瓢来。
有趣的事,当你对某件事足够上心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发现相关的事情。
那天我的手机卡出来问题,需要去营业厅更换新卡,结果在路上我习惯性地打开樊登读书随便点开了一本书来听。刚听几分钟后,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我一直想找的东西吗。
于是在去的路上,我一边听书,一边记笔记;在营业厅更换新卡的时候,仍然在听;回去的路上还是在听,最后不过瘾直接把书买回来看。在把书中的精华吃透后,我又重新听了销冠们的分享,我发现自己慢慢地明白了他们分享的方法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然后,结合书中学到的东西,整理出了一份适合自己的SOP(标准操作规程)。
而最终的结果是,我业绩从垫底,跃升到了团队第三。这段经历,让我发现,当一份工作能带给你成长时,你不会觉得它在损耗你,反而是在滋养你。
那么再回到开头的我们要探讨的事:关于在工作中成长和找寻意义。
至于如何找寻意义,这个你要多从正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之前在书中看到过一个方法,虽然是讲如何促进伴侣之间的感情的,但我觉得对于工作同样适用,就是你尝试列出对方的一百个优点。
放到工作上,就是你可以尝试性地去找下,自己的工作除了带给自己一份收入外,还有哪些好处?把这些好处写下来,再从中找寻意义。
至于成长的话,我想到了金惟纯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话:什么事都让你干了,那么你最后就赚到了“做”,你变得比任何人都能干,比任何人都强,因为你把什么事都干了。
刚听到这句的时候,总觉得太鸡汤了,但仔细想下,如果你在工作中,把很多事情都干了,可不就是你最能干了吗?哪天你请假了或跳槽了,他们就会发现离开了你,似乎玩不转了。而你的能力变强了,人也不就越来越值钱了嘛。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成长,不仅仅是学到了某些技巧或知识,能把事情干好,也是一种成长。既然上班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那是把它做好,做到极致;还是摆烂、躺平,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