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四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写作特色: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我想以这个为主问题来尝试一下第四课的诗歌阅读教学。对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难度较大,所以我预设了一节课学习两首诗的学习任务。《观沧海》《天净沙·秋思》都是描写秋景的诗歌,由此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节课学习。
首先老老实实从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懂诗意入手,粗浅感知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其次运用比较异同的方法,抓住“探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这个主问题进行学习。
《观沧海》中的秋景:水波浩淼、巨浪滔天、岛屿高耸直立、草木繁茂丰美,秋风吹动树叶发出潇潇之声;想象之景,在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都渺小极了,它们的运行都像由大海自由吐纳。作者眼中的沧海毫无“悲寂寥”的萧瑟,只有苍茫浩淼、辽阔壮美,引发他“到碧霄”的诗情。
出示写作背景,梳理作者的创业史。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曹操自比沧海,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一统中国的宏伟抱负,对前途乐观自信的阔达气度。
《天净沙·秋思》中的秋景:枯萎的藤蔓、年老的树木、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年久失修的驿道、萧萧秋风、瘦骨嶙峋的老马;古朴雅致的小桥、缓缓流淌的河水、炊烟袅袅的人家。
出示作者及其相关材料;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是中心句。一哀一乐,一苍凉一温暖,两景对比中,漂泊在外的游子更添一抹思乡的愁绪。
小结:同样写秋景,《观沧海》描写了北征乌桓大获全胜的胜利者眼中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秋景,《天净沙·秋思》描写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眼中萧瑟、悲凉的秋景。可见景为情服务。同样有抒情,《观沧海》抒发的是建功立业、一统中国的壮志豪情,情景交融,并无直接抒情;《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浪迹天涯的游子的思乡之情,既做到了情与景融为一体,诗末又直抒胸臆。
第三,出示两种扩写《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的段落。一种用词精准,紧扣文中景语特点,一种随心所欲,加入自己主观的眼中之景。学生比较评分,说出理由,再次明确景为情服务、融情入景、情境交融的写作特色。
三读知大意,比读见写法,知人论世明主旨。三步骤诗歌学习法中,主问题“探究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贯穿始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次北固山下》,然后扩写其中的一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