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各贤者中,孟子自有一股子英气,硬气,浩然之气,读之自觉胸中正气浑然充沛,源源不断,荡曳生姿,读罢起身再看这个世界,便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
孟子,生于战国中期。那个时代,一方面时局杀伐征战,混乱不堪,另一方面处士横议,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下,坚持儒家学说的孟子不受各国国君重视,“见以为迂远且阔于事情”,他便成了一个士层之上的失意人,不过,他退而著书,给后人留下了一股长流不断的浩然力量,那就是《孟子》。
“仁者无敌。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梁惠王》这一卷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不断以仁义之说试图教育不那么贤德的几位君王,纠正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而且孟子并没有止于说仁义本身是“好”的,更要使几位君王相信仁义会给他们自己、给他们的国家带来好的结果。
举个例子,齐宣王是几位君王中比较坦诚的一个,既表示自己有开疆拓土进而统一天下的“大欲”,也承认自己有耽于享受的“乐”,与其说他想做一个好国君,不如说他想做一个强国之君,因而便可以享受更大的快乐。
孟子采取的策略是,第一步用“以羊易牛”这个比喻夸赞宣王是一个内心善良的人,这样的赞誉即使是一个纯粹的恶人也愿意接纳的,何况宣王这样一个“俗人”式的君王;第二步,试图使宣王相信,政治的美善和君主个人的幸福是统一的,一方面,采取暴虐的政治榨取百姓获得的快乐,在价值尺度上被否定,不是一种“高尚的”、“善良的”快乐——即使是俗人也希望自己被赞誉,所以君王应该把个人的私欲如“好货”、“好色”等与百姓“同享”、“同乐”,以自己的欲望体会民众的欲望,如此则可在价值上升华自己的私欲,从而安心地享受;另一方面,暴虐的政治不会长久,甚至会使君王面临紧迫的危险,良善政治不仅在当前可以积聚民心,而且可以流芳后世,这是适合于君王的理性选择。
如何对付像孟子这样境界的人?
很简单,富贵权势,金钱美色诱之,贫贱迫之,威武加之。只要他服了,言行不一,那你就赢了。
但是如果他真的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言行如一。那他就是真圣人,大丈夫。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是打不倒,击不败的,即使你毁灭了他的肉体,千秋之后,他的名字依然会在丰碑上闪耀,而你不过是妄图挑战崇高的小丑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