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疼孩子5秒钟——那些因为摔玩具而被骂或打小手的过往

心疼孩子5秒钟——那些因为摔玩具而被骂或打小手的过往

作者: Anita的奇妙花园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16:35 被阅读0次

    正看着书,突然脑子里出现了孩子一两岁时的“磨人样子”:

    因为玩玩具,比如搭的积木高楼倒了,组装零件拼装不上了,他就会勃然大怒,一把抓起玩具,用尽力气扔出去,那咬牙切齿的劲头,恨不能让它们粉身碎骨~

    当时我的反应是什么?怒气油然而生:好啊,又开始无缘无故就发脾气,这不趁早纠正,大了,还了得?

    于是,一阵的疾风骤雨般地指责和体罚,期望这疼与苦,能让他长点记性。

    然而,你会发现,根本没用,这家伙,好像根本不把你的话放在心里,下一次还是会同样的扔玩具~

    然后,开始恶性循环模式:最为权威的你,因此更生气,也开始骂地更凶,打地他更疼……

    如今,孩子已经四岁半,我已经不再体罚他,他也很少在我面前扔玩具了,我为什么还会想起这些?

    原来,是我今天的阅读,让我接触到了一些自己以前属于“未知”范畴的知识,这对于我的“固有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我这种冲击,让我的大脑感到害怕和担忧,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于是关于“错误”的回忆就这样不由自主地出现了。

    这里我要把自己的错误认知总结一下,希望自己不要再犯,也希望跟我一样有错误认知的家长,能尽早改正,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

    错误认知一,孩子做错事,要教育必要时可惩罚。

    错误认知二,孩子的举动,激怒了我,我要反击回去。

    我一直以来是这样践行自己的理论的,当我看到孩子的一个行为“出格”后,我会想办法让他回到我的预期上来。

    就好比,前面说到的,孩子扔玩具,我要去纠正他,甚至体罚他。

    并认为,这就是父母应该做的

    然而,通过读心理学,才发现:

    在婴幼儿的世界里,孩子其实根本不懂得什么成败的意义。

    他们会以为任何一次的失败,都是对他们的“杀死”。

    对大人来说,不过可以再来一次的拼装失败,在孩子的心中体验到的,是一种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死能量”。

    孩子会想要通过破坏这个让他产生“重大痛苦”的玩具,来停止那种重大的打击。

    此刻,孩子身体里发出的能量,是攻击性的,但却是他生命力的体现。

    作为家长的正确做法是“看到——接纳——转化”。

    “看到”,即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恐惧”或“愤怒”,不要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在埋下自我认知的隐患。

    因为,早期不被看见的部分,可能孩子自己也无法察觉,而变得即使长大了,但对自己失去了完整的觉知能力。

    “接纳”,就像武志红书中说的“父母要做一个容器”,把孩子的情绪接住,但不去回击孩子。

    因为父母简单的回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破坏力的”,是可以用来“伤害别人”的。

    那么,他可能会走进要么压制自己,要么更放纵的极端。

    所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管他是好还是坏,不要被激怒或是回击孩子。

    “转化”,把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用平和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你很诚恳地表达了你的愤怒~”,再然后,孩子会不再被情绪所控制,你也会感觉到彼此的能量场并不对立,而是,更加亲密了。

    在这种行为背后,是孩子的生命力被保护和转化,他不必去压制自己的愤怒,明白愤怒可以表达,并且可以有更加“合理的”表达方式——直接地说出来。

    这样一来,不用打骂,孩子的能量(负能量也是生命力)被保护和转化了(由负到正)。

    另一方面,这种“看见——接纳——转化”的操作,也适用于其他亲密关系,你会发现,彼此不用刻意“压抑真实情感”后,不攻击地接纳情绪后,彼此更加亲密了,个体也更加有活力了。

    希望自己能把这套新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去,亲手去创建,并感受“被滋养”的亲密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疼孩子5秒钟——那些因为摔玩具而被骂或打小手的过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gq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