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分钟的时长,影片交代的场景太多,仔细想想,先是公墓回忆,接着是抢滩登陆、交代任务、八人组、小镇遇伏、夜晚交流、认错人、攻占雷达、内讧、油菜花田、找到瑞恩、守桥,最后回忆结束。
斯皮尔伯格不愧大师,剧情衔接严丝合缝,场面调度流畅自然,战争片无人出其右,再多的赞美都显得苍白。
想到近期看的《敦刻尔克》、《至暗时刻》,还有早前的《血战钢锯岭》,更有冯小刚的《集结号》,今天一并说道说道。
战争片,拍好了场面就相当于拿到了及格分,不过说到底,场面拍的再好看也只能算作影片的表,要想拿高分,还得靠里子。
在《拯救大病》中,亲情、友情这两样算是必考科目,真正将影片支撑起来的,还是对人性的刻画,这一点以上的影片都有触及。
首先是上尉,表面上的男一号,脸谱式的人物,角色本身并不出彩,只是汉克斯的演技太赞,生生将人物拔高了一档。其他的配角包括达蒙演的瑞恩,只能说完成了规定作业,没什么好说的。如果影片仅仅是叙述拯救大兵瑞恩这一事件,顺带展现一下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可贵,那么评分估计也就8.0了。
在我眼里,厄本和德国兵才是整部电影的重头戏,人们喜欢讨论这两者正是由于其复杂性。厄本的善良、懦弱、自以为是等性格,像极了我们自身。
从开头到结尾,我们见证战争是如何将人改变:在前半段,影片描述了一个从未上过前线的的“文化兵”,关于战争的一切都是他想象出来的:战友如手足,打仗就是开枪杀人,不杀俘虏因为仁慈……
在雷达站这场戏中,德国俘虏拼命求饶,导演对这一场景刻画的很细致,站在几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面前的,只不过是一个想活命的普通德国人,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士兵也是人,他们无辜的卷入战争,被动地杀人,而真正有罪的是那些发动战争的人”,所以厄本联合上尉放走俘虏也被很多人所理解,即使理论上可能造成更多牺牲。
不出意料,影片后半段再次给到那个“德国俘虏”镜头,显然他被放走后又回到德军,继续参与这场战争。紧跟着,影片发展到高潮,厄本因为懦弱,延误送弹药的时间,然后又不敢上楼反抗,任由战友被德国兵杀死,并在德国兵经过时几乎投降。看到这儿,我当时心里想“这丫的就是个圣母婊”!可是细想一下,如果我不知道结局,身处那样的境地,面对同样的残酷和死亡,我是否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我回答不了,只因我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
所以厄本这个角色塑造得成功是因为他真实:自私、懦弱、自以为是,人性的阴暗面显露无疑。回到影片结尾,厄本在德国兵们投降后开了第一枪杀死了那个“老熟人”,在这时,厄本的性格发生了蜕变,想象在现实面前如泡沫般破裂,他也因此懂得“在战争中,只要拿起武器,没有谁是无辜的”。
影片结尾厄本的改变显然更符合主流,而现实更多的可能是籍籍无名、苟延残喘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