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丘有个同学,今年高考没有考到理想的学校,决定复读一年。他的家长希望我推荐几本书,一是提升人文修养,二是了解写作方法,当然还有在课本之外放松头脑,以及时间宝贵,不能就某个门类进行深究的意思。
兹事体大,我很认真地思考了许久,决定推荐以下4.5本书。
1、钱钟书:《围城》
2、朱自清:《经典常谈》
3、(奥地利)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
4、许倬云:《往里走,安顿自己》
4.5、李韧:《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
1、《围城》,24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
《围城》排在第一,带有戏谑的意思。因为孩子刚刚结束高考,需要轻松一下,《围城》应该是名著中最妙趣横生的读物。
此外,《围城》里对知识分子的揶揄,可以消解中学生对于名师名校、高头讲章的盲目敬畏。
事实上,《围城》也是我进大学时老师推荐过的书,当时他半开玩笑地说:读《围城》就不会那么想谈恋爱了。高中毕业的孩子,邂逅爱情的可能性是有的,很多言情小说一味夸大爱情的美好,这当然能唤起代入感带来销量或流量,但那都是带了高倍滤镜的美图秀秀或者卖家秀,《围城》也有初恋的美好,但更像家族里一个智慧诙谐的小叔或小舅用过来人的口吻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有了这杯酒垫底,大抵能破很多属于少年的执着。
当然,睿智如钱钟书,也不一定能预料到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进化到不婚不育的程度了。但他一生与杨绛的生活,倒是为婚姻的幸福形态做了最好的正面教材。
2、《经典常谈》,7.9万字,三联书店
作者就是写《荷塘月色》和《背影》的那个朱自清,读了这本小书,才窥见他的学问,总共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串讲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并概述了文学的源流,可以当作中国文化经典的导读,为以后的要读的经典张本。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序言里标的写作地点是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应该是他当时为学生写的教案,所以文字带些口语化。 西南联大的治学环境,我总是对应到《围城》里面去,所以朱教授这本教案,让我想起里面的李梅亭教授,当然,并不是说此教授有彼教授的喜感,而是指资料的详尽而言。
而这本书站在源头梳理中国文化经典,让人心情极度舒适。
举几个栗子。
第二篇《周易》讲到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引起先人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现在不还是有对数字的迷信吗?其实,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也是很古的信仰。“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账”,一本看着像天书的《周易》,就是这样开始讲解的。
第十二篇《诗》,从乐府,到古诗十九首,从五言第一人阮籍、隐逸之宗陶渊明,到山水第一人谢灵运,到梁简文帝宫体诗,再到鲍照行路难十八首,诗体一路流变,孕育和呼唤着李、杜的登场。真是娓娓道来。
李白给新体诗立下了标准,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对这本书而言,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节。
最后一篇《文》,又从文学的角度重新梳理典籍。有一个问题是: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家都操不同的方言,那么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话吗?朱自清说,孔子时代,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官话,相当于我们现在“普通话”的概念。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所以,当时都能听懂普通话喽?
总之,朱自清这本《经典常谈》,就是站在经典的门外请进的欢迎词,告诉你各种的引人入胜。按叶圣陶的说法,中学阶段读它就可以了。
3、《活出生命的意义》,7.8万字,华夏出版社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这本关于意义疗法的小册子使我深受震撼。
源于两点:第一,作者曾辗转于包括奥斯维辛在内的四个集中营,他之所以能够幸存,就是靠着他所秉承的“人生的意义”,靠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思念;第二,他根据在集中营生活的经历所完善的“意义疗法”理论与实践,是一套在临床上可操作,在生活中可践行的方法和精神武器。它具有哲学的理性,宗教的温情,道德的高度,医学的研究背书,以及心理学的方法论。
十八岁,正是困惑于生命意义的年龄,无论平顺或挫折,成长本身都会引起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而这本书将生存的困境推到极致——纳粹集中营,字里行间却没有任何愤怒和怨毒,也没有滥情和鸡汤,而是平心静气的朴实。
诞生在这种人间地狱中的“意义疗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找到生命的意义,重归健康生活”。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包括:
1、爱与被爱。
2、美。
3、苦难。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如果说陀氏是隐忍的强韧,而尼采则是悲壮的慷慨:“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4、死亡。谁都不愿意白白死去。但是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包含着死亡,而每一时刻都不会再重复。所以,生命的这种短暂性就成了一种最好的提示器,提醒我们尽量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刻。
5、负责任。壮志未酬、余情未了,都是要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对于十八岁的孩子,我还希望他们能关注到这位被痛苦所成就的学者本身:
1、他3岁时就决心要做一名医生。
2、在被捕之前,他原本可以取得美国签证远走高飞,但他选择了留下来照顾父母;在获救之前,他也曾经有机会可以逃跑,但他同样选择了留下来陪伴狱友。
3、因此他说的这句话显得特别有分量: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
生命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正是对意义的孜孜以求,才给人的存在赋予了价值。
4、《往里走,安顿自己》,7.6万字,北京日报出版社
这是92岁的史学大家许倬云2022年出的自述,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以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也曾感觉活着没有意义,但是我也不能随便自杀,因为周围还有我爱的人,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最亲密的人是我的太太,还有我的儿子、孙子,以及我的同胞弟弟。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无辜的、被糟蹋的生灵,我都怜惜他们,我恨不得可以替他们。因为单就身体而言,我的状态不如任何人,哪天我走了也只是走了一个残缺者而已。但我内在的部分,和天地、宇宙是共通的。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哀怜,为这个世界痛苦,为这个世界半夜流泪,但我也为世间人性光辉的部分欢喜且心存希望。”
除了提供“安顿自己的心”这样的情绪价值,书中用“往里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文化经典,也令人耳目一新,难怪他会有李银河、王小波那样的学生。
4.5、《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13.4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之所以这本书只占0.5个名额,是因为它相对篇幅较长,又卡位在“术”的层面,且不是应试类型的作文指导书,我不确定孩子是否有时间来读或实践。
但我还是很想推荐,因为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很惊叹于它的训练角度和教学成果。
这本书的写作观念和教学技巧,脱胎于美国高校创设于20世纪30年代的创意写作学科...这一学科的科学性来自“写作,基于对人的理解”。它把写作还原为最有人味的事情。作者在创意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做了本土化以及使之适用于中学生的改良。而书中的案例,全部来自北大附中高中部四年的创意写作课学生作品。用作者的话说:这些文字闪烁着灵性,不亚于任何“专业”的书写。
而北大附中博雅学院院长在序言中说:这本书的读法,也正如武侠内太极的练法,法门是重要的,但法门最终需要被忘记。每一个读者最终要问的,也确实不是读后记住多少,而是读后忘记多少。忘到最后,每一个“自己”才越发明晰。
“忘到最后,每一个‘自己’才越发明晰”——这句话,适用于以上4.5本书以及其他所有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