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3)

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3)

作者: 耕而陶_茶 | 来源:发表于2023-06-18 19:39 被阅读0次

  西晋末年,杜育所作《荈赋》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描述茶的诗赋作品,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茶史上,正是《荈赋》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茶叶的生长环境、秋茶的采摘情况、烹茶时水跟茶器的选择、品茗鉴赏的全部过程。其中对于茶器,杜育明确指出舀茶汤的工具是《诗经·大雅·公刘》里的“酌之用匏”,即用大自然里葫芦做成的匏;喝茶的器具是出自越州窑的陶碗。另外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一句,这一描述说明了所用茶末很细,等级很高,其时的饮茶已经在一部分人那里脱离了茗粥、羹饮方式,过渡到了煎茶之法,否则 “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的沫饽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荈赋》的重要价值在于其不但总结记录了彼时茶事、茶器,而且为唐代陆羽在其后著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奠定了思维基础,宋代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诗中曾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荈赋》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绘下了浓重的一笔。

此际还有一首西晋文学家左思所作《娇女诗》,作者精心描绘了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在日常生活中天真稚气、活泼可爱之种种,其中有一幕吹鼎煮茶的生活场景“心为荼荈据,吹嘘对鼎䥶”,刻画了两个小姑娘心里为煎汤不熟而着急,因此对着烧水的器具不停地吹气催火之生动场景,饮茶习俗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与左思同时代的西晋惠帝,有一段饮茶之事被陆羽记入了《茶经》:“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荼上至尊。”唐代虞世南《北堂书钞》也记载了这件事,只是文字略有不同,虞记:“惠帝自荆还洛,有一人持瓦盂盛荼,夜暮上至尊,饮以为佳。”晋代臣子叛乱,晋惠帝司马衷逃离京城避难。晋惠帝就是在历史上被当做白痴来描述的那位皇帝,面对百姓无粟米充饥,他有句“善良”的名言叫“何不食肉糜?”叛乱过后重返洛阳时, 他的臣下依然对他保持着帝王礼仪,黄门侍郎用瓦盂盛茶汤献给他喝,以表敬意。从他狼狈回城下属为他献茶的器具变成瓦盂这个细节来看,之前宫廷应该有皇帝专用的饮器,无奈乱世下找不到符合天子礼仪的器皿了,只能用瓦盂来替代。

西晋弘君举《食檄》有:“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主、客寒暄之后,主人应该用鲜美的茶汤来敬客,并且要喝完三爵。这里记述的饮茶器皿是爵,爵本来是古代盛放或者饮酒用的礼器,说明其时酒器与茶器还存在共用现象,或可说茶饮与酒这时候已经可以分庭抗礼了。

  西晋时,司隶校尉傅咸在教示里说:“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傅咸说:“听说南市有个四川老妇人做茶粥在街头卖,巡视的官吏把她盛放茶粥的器具打破了,后来老妇人又到市场上去卖茶饼,为什么要为难这个老妇人禁止她卖茶粥呢!”

  东晋元帝时也有一个卖茶老妇的故事为《广陵耆老传》所记载:“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一个是市坊实事、一个是民间的神话传说,但通过这两个例子能够看出两晋时期,茶作为一种零售饮品已经在河南洛阳、江苏江都的市场上存在了,且有专门蓄茶之器。

版权声明:任何单位、媒体、个人未经允许不得复制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耕而陶聊茶器:四、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js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