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货六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六铢钱,面文“太货六铢”,极为少见,径2.5CM,重约3克。玉箸篆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圆笔曲线如玉骨似流水,圆润流畅奇妙绝伦。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居南朝之冠。
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但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货币贬值,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宛如一人型站立,头和手足齐全,犹如一个“人”两脚八字叉开,双臂环置腰间,俨然一人双手叉腰而立。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百姓把“太货六铢”和“陈后主”的死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是对社会黑暗腐败的真实写照。
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宣帝是陈王朝中倒数第二个皇帝,其子陈叔宝即陈后主,更是荒淫无度至极。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嫔妃一起游玩,制淫词,唱淫调,朝纲混乱。隋兵南下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祯明三年(589年),隋兵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后主这是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有故事的币加上好看,都是一枚币能够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很重要的因素。我也是这样误打误撞的买了好几个较大的货。于是,2月份初的时候,我在闲鱼上搜索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枚公博评分90的淡淡绿锈的太货六铢,记得当时跟卖家砍价,也是属于行情不是太好的时候,还是顺利的讲了价,买了下来。当晚,对着专业的灯,拍了好久的特写,但那个阶段其实是超级小白的阶段,没有多少的知识储备,脸皮也薄,遇到问题,不大好意思请教别人,基本都是瞎买瞎拍瞎折腾。
后来把币收起来了,过了三个月,在一个拍卖平台,看到了另外一枚90分的太货六铢,品相比2月份那枚还略胜一筹,于是跟着瞎加价,没想到不到比当初那一枚还少了几百元就拍下了。想想也好,刚好凑成一对。反复把关,也很是开心。
从去年11月份拿到的那枚崇通之后,买了几本书,有空翻阅,到后来几个平台买了几个大币,其实也并非是一时冲动,确实是被好看的文字一下子打动了,然后刚好又有了那个接触到的缘分,就买了下来。还记得那天晚上急匆匆去找人鉴定的情形。再后来,真正触动我废寝忘食的去看币,看相关介绍的,就是接触了一个拍卖的平台,会去看那些人的心态,对一个某个好看的币的强烈执着,那种非理性的情绪,其实也是自己的写照。在这个过程,我知道自己应该是阶段性的,跟孩子们分享的时候,西瓜也会常叫我算了,如果不是强烈喜欢的,还是不要拍了。
这个阶段,其实也不难穿越,就是当拥有好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看到好看的东西越来越多的的时候,就会取舍,就会放下,在某一刻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感受:一枚当百,甚至当千。千千万万的币,可能在某个瞬间,你就会被其中的一枚彻底折服。而这一枚,其实都是独一无二,无法代替的。
显然,这两枚太货六铢,其实都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
且行且看,如果穿越的时光需要再长一些,也许欢乐的时光也会更多。耐心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