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的盛宴》

《王的盛宴》

作者: 七柒七 | 来源:发表于2017-02-12 12:07 被阅读0次

    “我的一生就是一场鸿门宴”《王的盛宴》结尾就是这么刘邦这句对自己人生的总结。只是《王的盛宴》所描述的人生只是刘邦48岁到61岁这短短十三年。十三年他从泗水亭到关中王再到一个帝王,也从仰望项羽到并肩再到踩踏。

    《王的盛宴》并没有很清晰的脉络,不是顺叙也不是倒叙,就像一个垂暮老人的烦杂回忆,杂乱却不细碎。借兵、夺丰邑、入关、鸿门宴、亥下之战……刘邦与项羽的纠葛从开始到结束,穿插着对韩信的回忆。正如这部电影的视角,正是刘邦死前对这十四年的回忆,对带给自己“噩梦”的两个男人——项羽、韩信的回忆。

    吕雉的一句评语道出了导演对项羽人格的定义,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高尚的人,他有无数次的机会杀掉陛下和我,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但是现在他早已成了一堆白骨。项羽不同于刘邦,当刘邦还如蝼蚁一般时,他已是反秦义军的一名少年将领,贵族般的存在,同刘邦相比,他浑身透出的都是一种贵族气,直到死去。

    电影中,刘邦不信任韩信的根源在于,为什么韩信会从如日中天的项羽身边离开,而投奔自己。他觉得是秦王宫让韩信有了欲望,有了同他进入秦王宫之后的欲望。刘邦问项伯,鸿门宴时还在项羽阵营的项伯没有回答,萧何也没有回答,这个张良称与韩信交往甚密,亲自把韩信引荐给刘邦的人没有回答。 陆川也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在韩信明知赴死之宴的途中的回忆,隐约透露了一些。

    韩信与刘邦的第一次见面,刘邦的一饭之恩?投奔时刘邦伸出的双手?也或许时,一开始刘邦与项羽对韩信来说,一个是亲切的施与,一个是高傲的淡漠。但是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韩信要在项羽入秦王宫时揭穿刘邦不曾入过秦王宫的谎言?

    回头想想项羽死的那场戏,或者刘邦想要杀了韩信是从那时开始。项羽自刎于江东,那些震慑于他的威名之下的人,急于掩饰自己的怯懦,对着项羽的尸体乱刀。对于不知道鸿门宴最后帮助刘邦逃走的是项羽这事的人,或者不会有太多感触。而韩信却不是,正是在项羽的授意下,他告密张良,送剑入宴,带樊哙入宴……放走了项羽,他清楚的知道项羽对刘邦的宽容。看着项羽的尸首被肆意践踏,他又是作何感想?或者他回望沛公的那一眼,让沛公羞怯了?愧疚了?因此沛公要杀韩信是因为丑事被看穿的恼羞成怒?谁知道呢?

    韩信死前,对萧何说,帮我转告陛下。转告陛下什么?吕雉绞杀韩信前说因你的功绩,赐你全尸。萧何却含泪割下韩信的头颅,带给沛公,高呼,陛下,我把韩信给你带来了。  遥想当初,也是萧何把韩信带到刘邦那里,到韩信死了,也是萧何把韩信带到刘邦身边,是不是在暗示,韩信最后要转告的正是誓死追随?

    整部电影,还是有很多想不明白的地方。比如说一开始对手的描写。刘邦和戚夫人紧握的手,当吕雉来时飞快分开的手,吕雉和刘邦分开的手,萧何血淋淋的手……手的隐喻一直都有,手是人获得感知的途径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途径。从看两个人的手势就能看出亲疏。吕雉与刘邦的手,戚夫人与刘邦的手,应该就是这个用途。但是其他的手,萧何血淋淋的手,在鸿门宴时扶起刘邦的手,却不明白用意何在?

    还有一处不明白的,就是为什么韩信要投奔刘邦?或者陆川是给了一些提示,包括在项羽手下,韩信没有得到与自己才能报复相称的尊重,项羽的无视,给项羽做上马凳。有将才的韩信的确可能弃项羽就刘邦,但我想不明白的是,在知道项羽授意放掉刘邦后,为什么还会那么想。在我看来,刘邦之所以放掉刘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豪气,极度自信,不怕刘邦能把自己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重刘邦是条汉子。项羽是豪气的,是高尚的,韩信为什么还会弃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的盛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ra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