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的北留镇,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明清时期古建筑院落,是清朝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和他的祖辈、后世们世居的老宅院,被称作“皇城相府”。
虽然清朝并未设宰相这一官职,但是陈廷敬为官到了文渊阁大学士的级别,相当于旧王朝的宰相,也就是现在的正国级,所以他曾经居住过的府邸被称作“相府”。
至于为何叫“皇城”,是因为康熙皇帝当年南巡时,曾两次下榻在陈廷敬府上,这就是“皇城相府”名字的由来。
这座古老的院落,有640间房屋,十六个院落,最早的祖屋是陈廷敬祖上在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的,分为内城和外城。
相府外城高高的城墙上设有垛口,还有兵丁保安一类人习武、住宿的房屋,可见当时的治安状况多么令人堪忧。
站在外城墙上,可以俯瞰整个相府建筑的全貌,灰色屋顶重重叠叠,几百间房屋高低错落,非常有气势。
陈家从明朝崇祯年间修建第一间祖屋开始,整个家族将“耕读传家”的祖训和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家族的文化底蕴与财富也在慢慢累积,最终留下了我们眼里看到的这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皇城相府。
当年为了迎接圣驾,陈廷敬把自己的卧房腾出来,让给康熙皇帝住,自己搬到了别院的厢房。
古时有避讳的讲究,康熙皇帝离开陈家后,那间皇帝住过的屋子就谁也不敢去住了。
后来,这间房子还因久不住人而缺少人气,屋顶漏雨、发霉,造成房屋损坏。康熙皇帝驾崩以后,陈家的后人才陆陆续续有人搬进去住了。
这间康熙住过的陈廷敬的卧房,外观虽然看着还算好,但是因为冒雨参观,屋顶漏雨还是蛮严重的,室内陈列的几件仿古家具,用防雨布遮挡着。
皇城相府给人带来的整体感觉是庄重古朴,没有丝毫的华丽色彩,这与陈廷敬家族的祖训“清慎廉俭”一脉相承。
整座院落依山而建,而且是在几百年间不停的扩建修缮,所以所有房屋的面积都不是很大,几处花园的规模也很小,有种簇拥之感。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统治者是满族,国家的核心层全部控制在满人手里,汉族官吏想要进入王朝的政治核心是相当困难的。
陈廷敬的祖上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辛勤劳作和勤俭持家的同时,陈家先祖为后世立下了“耕读传家”的祖训。到明朝时,陈家祖辈在科举上展露头脚,并开始入朝为官。
比康熙皇帝大16岁的陈廷敬,20岁考中进士,做过康熙皇帝的老师,还做过35年的经筵讲官,是陈家入朝为官的模范与典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正国级。
明清时候的经筵,是指皇帝听讲书史的地方。担任经筵讲官的侍读、侍讲是翰林院的一种官职,一般由翰林出身的大臣兼任。
由此可知过去在朝为官者的学识可见一斑。
陈廷敬为官清正廉洁,日常生活克俭成习。在这座老宅子里生活到20多岁后,陈廷敬就离开老家到京师去任职,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里。
在京师为官期间,为了节省,陈廷敬租住的院落离皇宫非常远,每次上朝,都要连夜动身才能赶上早朝。
陈家虽是名门望族,但是整个家族盛行勤善仁爱之风。
在皇城相府里,有一座独特的建筑,被称作“河山楼”。
河山楼是陈家为抵御战乱和悍匪而修建的一座防御性工事,400多年的建筑,依然相当坚固。
河山楼外面没有楼梯,里面生活设施齐全,可同时容纳800多人的生活补给。
县志上曾有全村800多口人同时在此避难的记载。
在相府的墙上,陈列着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思想精髓,还有陈家对子孙后代治学为人“恒、专、谦、宽、孝、勇、慎”的祖训。
这不仅是陈家人的祖训和家训,也是所有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皇城相府还有一处小姐院,是陈氏家族中女孩子和侍从女眷集中生活的地方。
小姐们居住的这个院落,与西花园过廊相连,未出嫁的女孩子在这里吟诗作赋,学习女红,对弈棋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小姐们院落屋子的房顶,全部采用卷棚顶,与其它房屋飞檐斗拱的屋顶造型有鲜明的差别,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特性。
都说地上看山西,地下看陕西。
很是感慨和羡慕老祖宗给这方土地留下了这么多的人文古迹,除了滋养人的心灵,还有现实的经济效益。
陈廷敬是康熙字典的编撰与校阅者,陈府的字典展览堪称一座字典博物馆,字典种类繁多,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
参观皇城相府,还搭赠了一个皇城庄园的游览项目,园林景色别致优美,很适合家长与小朋友做亲子互动游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