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从“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活下来,平和地讲述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并由此阐述意义疗法,即找到人生的意义。
在这本书中,维克多曾多次提到尼采的一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集中营,维克多为将来见爱人、完成自己的科学手稿而活,而那些一个个明明可以再坚持生存的人,则因为看不到希望而主动放弃生命。希望大可关乎生死。我之前刷知乎,看到一个患抑郁症女孩的回答,她说要活下去,要给活下去找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维克多所说的意义,是支撑生命继续的希望。
在存钱、赚钱、花钱、买基金债券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希望。
一个人对存钱没有希望,觉得一个月存一千块钱或者三五百块钱买不了房,还不如吃喝玩乐及时行乐来得有意义,而另一个人每月有了工资或者其他收入就存下几百几千,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一个人对赚钱没有希望,总觉得自己没有技能做不出好产品卖不出东西赚不到什么钱,一年又一年局限于银行存款和死命地工作,而另一个人尝试深化专业技能或者开淘宝店写作做微商等,一点点探索赚钱的方法并获取赚钱的信心或者说经验,只要不放弃,前后对比,谁更有可能活得更好呢?
一个人对买书买高质量的东西没有希望,反而偏爱吃的喝的玩的和便宜的,不相信前者能带来更高的产出,有更高的价值,而另一个人每月买心理财经艺术等方面的书,在穿衣用度上用使用时间和适用场景来进行决策,谁会是花钱高手呢?
一个人如果对投资没有希望,认为钱生钱的同时也可能亏钱,而且生钱的等待时间可能用年做单位太长了,有了钱从来不定投或者买债券等,而另一个人每月拿出几百几千定投或者买可转债,三五年甚至十年过后,二者资产会如何呢?
希望很抽象,有时候是有未见的人未完成的事情,有时候是相信未来会更好,有时候是认为我能行。
有希望未必就能使之成为现实,但没有希望却有很大概率遭受消沉甚至死亡。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士兵被敌军抓到关在屋里,敌军用冰块划了一下他的皮肤,在关押士兵的屋子里用水声模仿血流声,便都走出屋子。再回来时,士兵已经死去。士兵以为水流声是自己的血外流的声音,对活着没有希望,在没有伤害的情况下竟然真的死掉。希望,多重要啊。
平常,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同样需要希望,上班的人没有希望,在格子间里日复一日重复把一生活成一天;学生没有希望,不知道上了数学课语文课英语课考一个好分数将来能做什么,对学习没兴趣,成绩不好,苦了自己也苦了家长。
希望的价值无可估量,重若千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