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50年代的我,记忆中的法定节日除了春节和国庆节外,就是三八,五一,六一这些前面都带着"国际"二个字的节日,感觉我们在同全世界人民一起在庆祝同一个节日。另外还有七一和八一有关党和军队的创立建日,就连清明节,也是悼念革命先烈,为英烈献花圈的日子。我上二年级时,就是在乌鲁木齐燕儿窝的烈士墓前宣誓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后,光荣的戴上了红领巾。
中学的时候,北京的舅舅寄来五斤糯米,第一次吃糯米饭,母亲给我讲了屈原的故事,才知为纪念屈原投江以身殉国悲壮义举,后人将糯米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避免屈原的肉身被鱼吃了。
母亲出生在江南,端午节的习俗自小耳濡目染,而我确全然不知。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吃饱肚子是第一件事,我在想,糯米饭投江喂鱼多奢侈呀。那时古尔邦节更有吸引力,可能发羊肉票,吃让羊肉。
88年底,我也随着孔雀东南飞的大潮,辞了工职,去了深圳蛇口,在一家中外合资的自行车厂做业务经理。当时正逢改革开放初期, 我亲眼见证了进口商品连同港台的流行歌曲一时间攻城略地的同时,也彻底的冲击了国人的多年的传统认知。
人们的目光开始向外。以此同时,洋人的节日开始流行,由其是沿海的开发区。
记得89年年底,我在深圳特区报上看到了一则大版广告,醒目的标题:香密湖狂欢平安夜。我拿着报纸去找人一事经理,二人一商量,就决定购买50元一张的门票,也算是一项员工的年终福利。
在那个戏称"文化沙漠"的早期深圳,最不缺的是商业抄作。那天的"平安夜"成了一场灾难。香密湖公园里除了一些和圣诞节相关的彩灯,就是人潮涌动,失望的人出不去,不断涌入的人流将交通彻底阻断。许多员工直到第二天早上才挤上回蛇口的中巴,大家直呼上当,而举办方确挣得盆满钵满。
确乏物质文明,何谈精神文明?确乏文化自信,何谈民族自信。
脱贫是最大的驱动力。老蛇口人在海边,指着对岸的香港告诉我,这里曾经常会浮现逃港者的尸体。蛇口海上世界那年竖起了一座高大的"女娲补天"的雕塑,以此同时,带着洋味的节日也开始流行。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鬼节…
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石激起千层浪,韩国抢了我们的端午节。甚至有人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以后中国人再过端午节就要交费了。韩国人的申遗开始续发酵,追求物质财富的国人怱然间开始醒悟过来,原来我们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严重不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
一年之后,政府就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赫然在列,2009年,端午节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在中小学逐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力争提高下一代的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今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节日里一下子收到了许多的祝福,身在海外,步入退休生活的我,也开始重新认识和了解端午节的由来,补上缺失的一课。当面对下一代和好奇的西人问到什么是端午节时,除了吃棕子,我还能告诉他们,这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2022/06/0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