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读书笔记之《思考致富》第三至五章
01
今天我跟着老师们和书友们继续阅读《思考致富》一书,今天阅读的范围是第三章至第五章。
不知各位有没有发现,本书作者的举例能力真的很强,在他笔下随时都可以列举好多能深入证明每个章节主题的真实人物例子!
让读者们读起来像是听朋友的故事一样,但又能有代入感去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感受吧!
给我印象最深、也最容易让我有写作感悟的是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
在第四章的后半段里,作家提到了许多哲学家都说过的,人类是自己现实命运的主宰。
但他们几乎都没能说清楚理由何在。
关于人为什么能成为自己现实状态的主宰,特别是经济状况的主宰,作者说其缘由在本章得到了清晰的阐述。
“人之所以能成为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的主宰,是因为他有能力影响自己的潜意识,并借此得到来自“无限智慧”的协助。”——作者的这句话说得很深刻、很在理。
02
作者指出,欲望转化为金钱的实际操作中包含了对“自我暗示”要素的运用,它是你赖以触及并影响潜意识的媒介。
其他要素都只是为实现“自我暗示”而提供的工具。
牢牢将这一点记在心里,这样,当你运用本书讲述的方法努力积累财富时,就会发现,“自我暗示”要素在其中占据着多么重的分量。
由此我想到了清末虎门销烟功臣林则徐将写有“制怒”二字的牌匾挂于他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每当他遇事不决、心烦意乱之时就抬头看看这醒目的“制怒”二字。
不得不说这样的自我暗示方法真的对林大人很有用,助他在腐朽昏暗的清朝晚期活成了一位有主见、有正义感、有胆识的历史名臣!
在书中,作者建议:“等你读完全书后,记得回到这一章,全心全意、身体力行地执行下面这一条指引:
每天晚上大声朗读一遍本章,直到你坚信,自我暗示原理是有益的,它能够达成你所有的愿望。
朗读时,用笔勾出让你有所触动的句子。
不折不扣地执行以上这一条,它将为你开辟道路,引导你全面理解并掌握成功之道。”
瞧!作者的这个方法是不是和林大人的方法不谋而合?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从侧面提醒大家关于“思考致富”,咱们不可不重视——自我暗示!
03
在本书的第5章,主题是“专业知识”,而副标题是——“积累经验,善加观察,通往财富宝藏的第四级台阶”。
读完这章节内容后,你能明白作者的用意。
他更倾向于提倡大家不拘泥于某方面、某个领域的知识,要有清醒目标地、广泛而活跃地去吸收和运用所学内容。
在第五章的开头部分,作者指出,知识分两种,一种是通识,另一种是专业知识。
通识,无论有多浩大,种类多么繁多,在积累财富方面都少有用处。
总体而言,优秀高等学府的院系专业基本上囊括了已知文明的方方面面。
“然而,大学教授们却通常没什么钱。他们擅长传授知识,却不擅长有意识地组织、利用知识。”
读到作者的这句话,我心情是有点不太平静的,因为这句话跟咱们国内三十多年前的情形是类似的。
还记得以前咱们国内曾经很推崇、很痴迷理工科吗?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造原子弹的比不上卖茶叶蛋的”、“读书无用论”、“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家听到这些是不是很扎心?
但我们也庆幸,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这些扎心的、片面的、落后的认知已被丢弃、已被碾压于历史发展的车轮下!
04
在书中作者指出,知识不能带来金钱,除非它被有意识地加以组织,并应用到以积累财富为明确目标的可行性实践计划中。
正因为缺乏对这一事实的认知,才有成百上千万的人会误信“知识就是力量”。
作者进一步分析:事实并非如此!
知识只是潜藏的力量。只有当它被有效地编入明确的实践计划、指向明确的目标时,知识才会成为力量。
“当今已知文明的所有教育体系中都缺失了这一环,教育机构很少能教会他们的学生“如何在学到知识后对其加以组织利用”的,由此便可见一斑。”作者如是说。
的确如此,看来无论中西方,这个问题都不可避免。
“许多人误会亨利·福特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人,理由是他没怎么“上过学”。这些人既不了解亨利·福特,也不理解“教育”一词的真正含义。”
作者带着读者们从新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的涵义。
他说,“教育”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educo”,意思是:由内而外的生成、演绎和成长。
他指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未必需要懂得许多通识,也不需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
所谓“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心智大脑健全,有能力在不伤害他人权利的前提下满足个人所求的人。
亨利·福特完全符合这个定义。
然后他用亨利福特在法庭上回应律师的例子来深入说明何谓“受过教育的人”?
作者的理解就是知道能在哪里找到他需要的知识,并懂得该如何将其应用到明确的行动计划中。
借助“智囊团”的辅助,亨利·福特随时能够根据需要调用各种专业知识,并凭借这一点成为全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指出,那些知识是否存在于他自己的脑海中并不重要。
大量财富的累积依靠的是力量,而“力量”在于对专业知识有目的、有组织且明智地运用。
至于知识本身,倒未必需要掌握在累积财富的人手中。
接着,作者就发挥其流畅且深厚的举例能力: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并不缺乏“教育”,也没有贫困一生。
亨利·福特连六年级都没读到,可至少在经济上看来,他的人生很成功。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前阵子阅读的一本书——《心灵激荡:老俞对谈录》。
作者是新东方教育董事长俞敏洪老师,书中描述了他与不同业界杰出人士的深入访谈。
其中他在与通史历史写作者、畅销书《现代的历程》之作者、用10年写了共5版《历史的细节》的杜君立老师对话时聊到:
“你在中专毕业以前没怎么读过书,但我从你的几本历史著作里发现,你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和分析达到了深入浅出的状态,让我读完后第一个就想起了许倬云老师。
许老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没上过什么大学,最后变成了著名历史学家,去美国进修了;
沈从文先生也没怎么上过学,先是跟着土匪,后来跟着军队,最后也成了中国著名小说家和研究家,研究古代文物,尤其研究故宫的文物;
钱穆没上过大学,也是自学,但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非常深刻。
你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对历史能有这么深刻的研究,纵是上下五千年,横是世界各国历史对照,真的非常厉害。”
从这段详细点评式的话语里,让我们知晓了不少名人成功的经历、也明白了“教育”它应该是放置于整个社会和人生经历中去看待和理解的。
“社会是一所大学”,这是我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谚语,很多时候这句话也是鼓舞我不断去了解社会新现象、新事物的一个理念。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共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