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课 声音没有温度、不好听怎么办?
声音呆板平淡、没有起伏是许多人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因为内在情感没有打开,声音的温度没有把握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是个团圆的日子,无论您在何处,我们都怀着最大的热忱邀请您一起共迎新春;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在过去的一年无论您收获了什么, 今夜我们都会邀您一起举杯欢庆、同贺欣喜!” ---主持人的声音与情景交融,让大家都沉静在了新春的喜庆之中。同时朗诵文章的结尾处需要先收声,再收气,最后收情。
声音的温度其实就是声音的情感,关键在于: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气息就是感情与声音的桥梁。所以练习气息尤为重要。
我个人的毛病就是说话太富于感情,一紧张一激动就声音颤抖、发紧甚至说不出话来,所以平常无论我面部表情如何一本正经,一出声就完全暴露了本性,再加上我的娃娃音,与人交往时总会给人肤浅、单薄、幼稚的印象。虽然有感情是好事,但是因为没有气息的调控,感情与声音之间的桥梁没有衔接好,导致声音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我需要加强胸腹式联合呼吸的练习,让气息融于我的声音之中。
内在世界创造了声音,而不是声音创造了内在世界。先动情,再出声。气随情动,不同的想法,呼吸也是不同的,从而声音也不同。
声随情出的变化: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实与虚,刚与柔。
声音的灵动性随着气息表达出来。诵读的时候,仿佛眼睛真的看到了,把感情融于进去。
记得余光中老先生去世那天,我在家里读《乡愁》,都到第三段坟墓那段时,我想象自己的母亲在坟墓里,再加上老先生去世的悲伤情感,不禁悲从中来,潸然泪下,控制不住感情导致后面发不出声来。过几天在群里练习这首诗时,我又回到了那种悲伤哀愁的情感中,读出来后受到大家的好评,被称赞很感人,这就是先动情再出声。不过我的问题就是气息跟不上感情的变化,导致声音哽咽,说话不流畅。这也是我没有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缘故,无法自如地控制气息,容易沉溺在感情之中。
(7)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 (7)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 (7)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 (7)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气生于情而融于声作业:朱自清《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