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接孩子放学,记起家里没有菜了,于是就直接去了新玛特。
因为方便,这家超市就是我们经常购物的地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在买完东西后,总会有售货员或热情或真诚的向你推销店里的购物卡,一问才知道她们都有销售任务,有的说五万,有的说六万。刚开始觉得怎么都得花钱购物,不如帮助她们一下,都不容易。但每次买完东西之后总会有人过来推销,逛一次超市会遇到好几个,慢慢的由助人为乐的情怀变成了心生厌烦之感。
在买完菜回去的路上,和子木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我给出了一个判断:这家超市在进行着一场自缢式营销。
“什么是自缢式营销?”儿子问。
这其实是我瞎编的一个名词,但也比较形象。
“自缢就是上吊,自己把绳子套到脖子上。越挣扎勒的越紧,最后就完蛋了。”我给他解释说。
“那营销呢?”儿子一边点头一边又问。
“刚才售货员阿姨向我们推荐购物卡的时候你心里舒服吗?”我反问他。
“不是很舒服,老是这个样子。”
“是啊,我也有点儿烦了。你想,是不是其他的顾客也有这样的感受呢?”
“差不多吧!”他想了一下说。
“我们打个比方说,这超市要求推销完成一万张面值100元的购物卡,每张面值100,假设真正能够参加购买活动的顾客为1000人,每个人平均得买几张?”
“10张。”脱口而出。这样的问题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那咱们接着假设,这1000个人中,有500人因为厌烦了这种推销购物卡的方式,选择了去别的购物点,而这家超市还是以一万张卡的任务量继续摊派在员工身上,那么……”
“那么剩下的500人平均就得20张啦!”没等我说完,这小子就抢答了。
“你想啊,这500人可能消费能力就在那里是一定的。以前平均10张可能会接受,但现在到了20张了,就会过量了,于是就会又有一部分客户流失。而员工面对日渐变少的客户群,为了完成任务,更会加大力度推销,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将所有的顾客群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给赶跑。”
“是啊,万德福前面看车的爷爷都向我们推销过购物卡。”儿子回忆说。
“这种卖卡的形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获得较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弊大于利,不异于饮鸩止渴。如果不及时解除这种营销模式,顾客流失了,职工也会扛不住压力,流失也是必然。”
看到儿子听得津津有味,我又发表了一下看法。
“超市应该从提升服务品质上下功夫,用优异的服务吸引顾客,进一步留住顾客,这才是根本。全县大的超市不少于十二三家,新世纪连成片,正基也是后来居上,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
管中窥豹,一叶知秋。
雪崩是从一片雪花脱落开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