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松下幸之助于1894年出生于日本,于1989年去世。
《人生心得帖》、《工作心得帖》、与《经营心得帖》集结了松下幸之助在PHP研究所上写的一些短文,内容涉及了松下幸之助对各方面问题的思考和态度。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与经营理念可能受到了松下幸之助的不小影响,两人不少观点都极为类似,稻盛和夫也在自己的文章中流露出对松下幸之助理念的推崇。
松下幸之助认为有命运一类的东西存在,但他不相信宿命,他认为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有10%~20%因素是受人的主观选择和行为影响的,而其他部分则是由不可控的命运决定。“尽人事,安天命”是他反复提及的一个观点。
亚洲人,尤其是日本人的勤奋工作是得到全球认可的。从这些上世纪的企业家的观点里就可以看出,勤奋工作是他们极其看重的一个品质。有一种勤奋是“我认为我很勤奋”,这样做的人内心其实并不能投入工作,而只是强迫自己身体上处在“工作状态”,而“心在曹营身在汉”,这是低效的。我们一方面要持续寻找能够让自己全情投入的工作,另一方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手头正在做的工作。
能够独立做决断也是一个重要素质。不懂的事情可以问别人,但是要自己拿主意。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别人的观点、别人的态度充斥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广泛地获取各方面观点越来越容易,而独立地决策越来越难。
“成功”是一个没有唯一标准的事情。松下幸之助认为“成功”应当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天分和禀赋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点我是极为赞同的,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所在,只是绝大部分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或者没有机会将其发挥。试想如果莫扎特一辈子没有碰过钢琴会是如何,恐怕也是泯然众人矣?我坚信人人都是天才,只是绝大部分人没有找到或者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禀赋。
松下幸之助认为人在三次事情中一定要至少经历一次失败,连续的成功会让人变得狂傲自大,从而带来祸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先哲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古往今来能够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这要求无时不刻不反躬自省,自我约束。
长怀感激之心。人生不少痛苦和不安并非源于失去,而是因为没有得到。因此叔本华认为幸福的本质在于避免痛苦。如果长怀感激之情就可以避免不少痛苦。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即使这一刻的我也不是上一刻的我。今天也绝非昨天的简单重复。当变化发生时,厌恶变化常常是人的本能反应,但由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或困局常迫使我们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要求我们改变观点看问题,所以有时候它反而能让我们突破局限,进入一种新的境地。
上面提到要找到自己热爱的能够全情投入的工作;松下幸之助认为要至少努力做三年才能下结论,因为一件工作的乐趣有时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马上被体悟到。今天或许一件事情做3年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做下去可能有些长了,但我认为至少要先勤勤恳恳心无旁骛地做1年才有资格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太过急切。太多人喜欢宣扬焦虑感了。
尊重知识是一件好事,不过有时候知识太多可能反而变成禁锢自己的障碍。这并不是知识的错误,而是自己只是往脑海中填满知识,却不深思导致的。当然,缺乏知识容易变成空想而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有知识储备,一方面又要不为知识本身所禁锢。
那么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呢?松下幸之助谈到了3点:一、足够的耐心;二、听到内心的声音,有时不妨问问朋友们的看法,旁观者有时候可能更了解自己;三、保持素直之心,亦即,心要诚,心要真。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实际上很多人都表达过类似的思想,只不过表述方法不一样。我们究其一生都在试图了解这个问题,在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后,一定程度这就是我以为的人生意义。有时候不妨试试看自我观察,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旁观者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
“生儿容易养儿难”。很多人自己都缺乏健全的心智,他们如何能够对子女施以正确的教育呢?所以自己想明白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对自己的下一代也是件好事。
一个人应当怀抱着热情生活,那种激情能够由内而外散发出来感染到别人的人应当是幸福的。我这里说的激情指的并非是外向或擅长表达,而是一种人生态度。
实际上很多方面是乍看之下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要能把他们自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不易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中庸是仁德的体现,不知道是否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呢?
部分目录
1.人生心得帖
1.1.开拓道路
2.工作心得帖
2.1.员工心得集
2.2.人生心得集
2.3.感悟随笔
3.经营心得帖
3.1.经营心得集
3.2.商业心得集
3.3.实践经营哲学
2019年03月2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