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千禾提到她妈妈为寻子节目哭的话题。我想起有的人依照这个逻辑去写一些煽情的,骗人的故事。我之前在“头条新闻”短暂写作的时候,就看到一些新人写手的吐槽:他们觉得真知灼见不被赏识,这些充满戏剧冲突的家长里短才是数据最好的。他们一边写,一边悲哀为什么平台上的读者都这么不识货。
这件事有很多评价角度,比如从程序员角度可以考虑推荐系统,产品经理角度考虑对用户的引导什么的。但站在一个普通写作者的角度,我会想起《人物》杂志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里有个很有趣的结论:外卖骑手争分夺秒送外卖,并不是系统逼着他们这么做,而是因为系统奖励他们这么做的——他们的业绩和收入紧密相连。
作者介绍美团和饿了吗弄了一个像游戏一样的升级系统:你的收入并不是和劳动成正比;而是每周完成的订单越多,每单收入就越高——这是一个能让人发挥出最后一丝力气的系统,干得越多就越有意义,太少就变得不值得了。我朋友在加拿大也做过uber的司机,也有个非常类似的系统,最开始时候会在晚餐点给你加收入系数,还会提示你多接多少单,就可以继续加系数,也就意味着同样跑一圈,你挣的钱变多了。其实这种设计我们也在游戏相关的课学过,叫“行为设计学”,让奖励最大化刺激玩家的行为。
由于骑手送单还和生存压力挂钩,其实我也不愿刻薄地总结“系统奖励他们这么做”。但对于头条作者们,这个说法便变得贴切了很多。头条给的钱,最低千次阅读1分钱,大部分普通人头条作者收入在每天几分到几块徘徊,这个收入完全不足以补贴生存,可他们的写作主题就因为这点钱而屈服,转向了更通俗的方向。
头条作为一个用户创造内容(UGC)平台,设计出这样的系统聪明吗?我觉得不聪明。工资在我眼里就可以当做对工作的奖励,半个月一发吊着那些普通员工,用奖金吊着管理者们,用股份分红来吊着股东们。那么如果把给员工半个月一发的薪水,改成周薪,甚至日薪,那员工会怎么样?在我的猜测里,最开始他们会很上进,后来因过劳而带来更多失误。
有本书叫《奖励的恶果》就在讲奖励制度异化了行为。小孩考得好的时候,如果你给他100块钱,他确实会更积极地去准备考试,时间久了,他就会觉得这件事是为了你做的。奖励不仅提供了无效的外在动力,还伤害了内在动力。
那些头条作者们,最开始为了系统奖励的钱,转换去写他们不喜欢的八卦题材,后来变得牢骚满满,等到觉得平台给的钱不值得自己花工夫,就会索性封笔。这是我见过很多次的事。头条的钱是每天结算的,第一天写的文章,第二天就会看到钱打到账上,凑够100就可以提现。不知道他们设计这么频繁分成的时候是否觉得很兴奋,但我觉得这样频繁地奖励,就和频繁地惩罚一样。更不要说这就像把人当做工具,让人写作的目的局限于赚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