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一下流水帐,回顾一下课的过程:
先强调本单元重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早读课已经背熟,课上就来默写,有本子不规范的,罚现场背给大家听,小小惩罚,顺带纠正字音(岑、恣、谑)。听三个版本的朗诵,其中一个是庄学培用闽南语朗诵的。问喜欢哪个版本,学生听得出其中一个表演味比较足的读得很好,但很调皮,对闽南语表现出极大的兴味。找一个最有可能读好的同学来试试。调皮的同学有意为难某些同学,有推傅蕃的,有推黄文林的。前者太内向,我说明了理由,否了;后者也是太斯文,也否了;最后推出孔维贤,我心里一琢磨,可以,这位是班长,有点气魄,时不时地还会拿着折扇装风雅。待他读时,全班自发地静了下来,结束时,掌声自发响起,可见他还是颇能把大家带入诗境的。
我点评,本想给80分,但末尾读错了字音,给扣去5分。这些都一一向学生说明。
边听朗诵时,我边板书余光中《寻李白》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待学生读完,提示余光中诗句点出了李白诗的几个特点。
而后解题,关注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注解作了比较,《梦》是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二年,李白在当时吟出了非常闪亮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足显其铮铮傲骨!而本诗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八年,这期间,有抱世之才的李白没有再被任用过,你能想象他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吗?
齐读。(我没有专门进行朗读指导,而是在后面的讲析中边讲边进行诵读边指导)
问:喜欢哪些语句?
有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有说“与尔同销万古愁”,没有一一提问,任其七嘴八舌,迅速捕捉反馈过来的信息,你可以感觉出学生是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力的。若是一一提问,碎碎问,照我们学生的情况,容易导致课堂陷入沉默,节奏停顿下来,课堂支离破碎。最调皮最不爱学习的谢泽涛喊着说他最喜欢“但愿长醉不愿醒”,我调侃他:何事令你如此?同学们大笑:失恋!
我没有范读,直接问: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一平如水还是跌宕起伏?
学生很容易就选择了后者。
而后请大家找出诗中表情感的词语。这也不难:悲、欢、乐、寂寞、愁。接下来便边讲析边指导诵读。(或许在某些学情好的班级,应该把分析交给学生。我对我的学生,还是更习惯 自己来讲,或许是我的问题,也或许是我们的学生的问题。当然,学生的问题应该还是老师的问题。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培养,一直处在赶课状态。)
第一句:逻辑重音在哪?“天上”(夸张)(且不管参考书上怎么说,我们就凭着自己的感觉找出逻辑重音,知道此二字要读得特别夸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很有气势的感觉,一落千丈。而黄河之水的壮丽豪迈是不是让你联想到了生命的壮丽?生命壮丽如黄河之水,有气势,滚滚滔滔向前(我的讲析语言有激情,有煽动性)。
“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语速处理上要时疾时徐,此处朗读有变化,“奔流到海”依然还是高亢的,似乎看到黄河之水滚滚滔滔流向东海,到“不复回”时是一种低沉怅惘的情绪,因而声音渐渐低下来。之所以低沉怅惘,是想到了生命再怎么壮丽,也唯有一次,唯有今生。“不复回”,不可能重新来过。
第二句的逻辑重音在“悲”,为何悲?“朝如青丝暮成雪”,什么修辞?学生七嘴八舌:比喻,夸张,对比。很好!只有极个别深受打击的人才可能“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如此表达,极言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时光易逝,有才华有抱负者多么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些成就,不枉此生,但多数却难以实现,因而生悲。
第一句高亢,第二句低回,到了第三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振作起来。既然短暂,既然也做不了什么,那么至少让我们尽情享乐吧。重音放在“须”“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酒喝且喝。此处扣题,劝酒。
接下来,最闪光的句子出现:“天生我材必有用”,昂扬!自信!乐观!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和学生开玩笑:富二代李白视金钱如粪土,豪爽!没有贫穷过的人更不会在意钱的去向。李白的精神显得相当舒展、洒脱。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注意李白的用词:“天上”“千金”“三百杯”“万古愁”,很大气,换作李贺、李商隐都不可能有这种气魄。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短句,语气急促,显得李白有点急啦:你们怎么不喝了?快喝!快喝!别放下酒杯!我来给你们唱一曲下酒!
讲至“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不由和学生说起庄学培在下洋河边大排档为我们吟诵《将进酒》时的情形。这位才子语文老师旁若无人地用闽南语吟唱《将进酒》,引得路人驻足,邻座掌声响起,他则趁着酒意端着酒杯到邻桌向陌生人敬酒,颇有李白当年的豪情。学生听得兴致盎然。他们已从我口中常听到这位培哥大名了。
“钟鼓馔玉不足贵”,鄙视富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由欢乐转向激愤(这一点我课上好像忘记说了)心中太痛苦了,只想醉了沉沉睡去。为何如此激愤?
“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这“寂寞”?怀才不遇。古人想要有一番作为,唯有出仕,却常常无法如愿,因而“寂寞”。
“圣贤”,你会想到哪些人?
此处的“圣贤”未必要想到尧舜。同学们多是提到了陶渊明,其他能想起来的似乎不多。有一个同学提到了诸葛亮,我想,他应该算不上“寂寞”。我谈到了屈原,特别谈到了竹林七贤,以前的课上和学生说过阮籍“穷途之哭”,说过嵇康,对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再提醒他们李密写《陈情表》时的心情,注意晋时的大背景。
若作为公开课,此句可作为延展的亮点。因为是家常课,我没有多查资料,搜索自己的记忆库,也是寥寥,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应该是已经很感兴味了。
此刻,我又想到了孔、孟。他们不也是寂寞的圣贤?只是课上没联想到。
“惟有饮者留其名”,痛苦,无以排遣,惟有喝酒买醉,不经意间,倒是成就了酒名。李白不仅是诗仙,还是“酒仙”呢。
许多人在朝代更迭时,不愿为新朝服务,又怕招来杀身之祸(前已举李密《陈情表》为例),便躲进酒乡,装醉佯狂。
行文至此,李白又自然而然想到一个人:陈王。这是谁?注解注得很清楚,学生齐答:曹植。上学期大家阅读了《三国演义》,对曹植的遭遇还是熟悉的。曹植有才华,他哥哥曹丕总怕他危及自己的地位,因此“相煎何太急”。曹植也就只有躲进酒乡,只管喝酒,莫论国事,越喝越大,只为了“恣欢谑”,反而成就了酒名。
大概此刻,店家过来劝阻了。李白直率:别怕我没钱买单,尽管再拿酒来!我还没喝够!再喝!没钱?把我的好马、把我的裘衣拿去,让小二拿去,给我换美酒!
有钱就任性!李白这是喝到没钱也任性呀!(和学生开开玩笑,用用流行语,学生很开心。)
最后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原来他这么喝,是心里的愁有千万重啊!“万古愁”,何其沉重!胸口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大石头,借着酒,把它给融化、消解——借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也!
最后齐诵。
感觉到学生注意力空前集中,非我自恋,的确看到学生的目光灼灼,甚至有的学生的眼神是欣赏,是倾慕。
课若细究,有诸多不足,如后半节讲到兴头上,忘了朗诵指导了。
幸而这不是公开课。
没有一个个提问,那种碎碎问很可能会使课堂支离破碎。在我随兴的问话中,学生参差错落的回答,你可以知道他们的思维一直是跟着你的牵引。
之所以课感好,关键还在于教师激情饱满,肆意挥洒。信口带出的人物生平,联想到的人物故事,符合时代感的用词,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恨自己才学疏浅,不能引用更多,如“圣贤皆寂寞”,应该有许多可谈的,但因为是家常课,没有事先多做准备,仅仅凭记忆从脑海中信口说出,就不够丰富。学生发现不了,自己是知道自己的缺陷的。
过去讲授此诗时,觉得自己是女性,讲劝酒诗必然不可能讲得好,会喝酒的男教师也许更适合上这一首诗,因此无非按部就班地上,情感投入不多。
或许是阅历所致,越来越能体会李白的心情,与之产生共鸣,因此,心灵放开,大胆演绎,特别是边讲边不可或缺地自己要一句句读,读时我是全情投入,不再羞涩,不再不好意思,所以我知道我的读很有感染力。倘是公开课,天生性格放不开,会胆怯,会不自在,效果就不可能好了。
黑板上就留下这几个字的板书:
外在:豪放
内核:愁
2015-3-12重新校对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