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的地方隐藏着一座“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河北正定,古称“常山”。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脑海里不由的浮现出一身白甲的赵子龙横刀马上: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人对于“常山”这个名字的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正定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唐末藩镇割据,正定是成德军节度使治所,是唐朝在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为河北三镇之一,160年只有三姓更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藩镇。正是由于这种割据稳定的状态,正定城中的寺庙和佛塔可以唐武宗灭佛后留存并发展起来。虽历经千年风雨动荡,无数建筑已飞灰湮灭,但仍有数座矗立在城中。目前正定现存隋唐以来的建筑38座,其中国务院保护文物多达9座,分别是隆兴寺、开元寺、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县文庙大成殿、府文庙、唐代风动碑、正定古城墙。此次正定之行匆忙,但还是有幸参观了几座建筑瑰宝,在此分别介绍一下以供大家参考指正。
开元寺须弥塔
正定开元寺原名净观寺,始建于公元540年(东魏和二年),公元591年(隋开皇十年)改名解慧寺。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奉诏改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须弥塔是叠涩出檐塔的典型代表,和西安的小雁塔颇为类似。台基高约1.5米,正方形,塔身密檐九级须弥塔,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第二层开始收缩,远观古朴大方,挺拔秀丽。须弥塔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循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上面镌刻“须弥峭立”四个楷书大宇。每层砖砌迭涩檐,四角悬挂风锋。刹座、仰莲、覆钵均为砖砌,四周置铜境,金属质刹杆、宝珠。
塔身第一层各面两端均浮雕一尊雄劲有力的力士像共八尊
九层密檐,典型的叠涩砌法
须弥塔现已无法入内,据资料记载:第二层上部原作木斗八藻井,惜已毁坏。今塔内呈空筒式,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第二层以上的八层,虽然各设一方形小窗,但无台阶攀登。
开元寺须弥塔整体结构颇具唐风,技艺水平很高,可以留存到现在实属难得。佛寺建筑中一般都是双塔相对,但开元寺塔与钟楼相对,我第一次见这种规制。根据对曹讯先生《建筑史的伤痛》,参考历史文献、钟楼底下的地宫及常见的唐代寺院平面布局的推测,钟楼处原来应该也是一座塔。而且开元寺的两座塔,在唐初时很可能是两座平面正方形的木塔。
开元寺钟楼
须弥塔西侧就是与其相对的钟楼,修建时间大概是晚唐,比须弥塔应该晚一点。根据梁思成先生《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钟楼三间正方形,上层外部为后世重修,但内部及下层的雄大的斗拱,若说它是唐构,我也不能否认。",可以推测现存的钟楼一半是唐代遗存至今的。
钟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上下两层,梁架架构简洁有力。出檐深远,檐下斗拱巨大。底层的柱础,斗拱可以明显看出唐代的风格,但室内梁柱因粉刷翻新,过于耀眼,反而失去唐代沉稳大气的韵味。
唐代覆盆柱础,上有丰满的莲瓣纹
梁思成县城探访测绘时认为钟楼二层为清代时重建,“钟楼上层木构架外檐铺作均于清代取消,内部六椽栿以上已非唐物,但内槽四根金柱和其上的铺作层仍为唐代旧物。”但建国后重修时,拆除了唐代旧物,并将唐代出两跳的五铺作斗拱改为四铺作出一跳的仿唐斗拱。不得不说是古建修复中非常可惜的一点,不符合古建修复“修旧如旧”的要求。
广惠寺华塔
广惠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但塔的建造要晚至金代。尽管千年之后广惠寺已不复存在,但华塔依旧伫立,进入正定古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它。
华塔高约40.5米,第一层八角形,周边四角建有四个六角塔,第一层塔身和六角塔檐下砌有砖制仿木斗拱,直棂窗,拱券门;二层八角形,正面格扇门,格子盲窗和直棂盲窗依次分布,塔身砖砌斗拱承托着塔檐;第三层八角形,塔身急速缩小,塔身细节看不清楚,只能看到塔身的砖砌斗拱承托华塔精华所在的第四层;第四层大概占到整体塔身的1/3,为八面八角的角锥体,各面雕刻狮、象、佛、菩萨、兽头、大天王力士等形象,各种刻塑密集排列,错落有致,刻塑形象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华美繁复的花塔
广惠寺华塔的上半部是非常典型的花塔,但是下半部主塔和四个六角的附塔又有些金刚宝座塔的意味,目前这还是我见到的唯一一座两种塔结合的实例。华塔内部并不开放,所以无法得知内部的情况,但外观已实属华美奇特,使人流连忘返
临济寺澄灵塔
广惠寺华塔不远处就是临济寺,最早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一千多年中毁灭重建数次,临济寺的庙宇是建国后重建的。现在看到的澄灵塔俗称青塔、衣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年),是为收藏临济宗开创人义玄禅师的衣钵而修建的。
临济寺内的是一座砖砌八角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高30.47米。台基高大,砖砌八角形,上有须弥座。须弥座上有有砖砌仿木勾栏、斗拱组成一围平座,勾栏上有花卉图案,平座上以三层仰莲承托塔身,莲瓣丰满舒展;塔第一层比较高,典型密檐塔特征,上有砖雕假门假窗,假门上的拱形门楣上雕刻饱满的莲花;第二层向上,层高和面阔逐渐减小,不管是从下往上还是远观整体都可以看到协调的轮廓。各层檐下都有精致的砖砌仿木斗拱,塔身各檐角梁为木制,檐瓦、脊兽和套兽为绿色琉璃瓦;塔顶覆绿琉璃瓦,塔刹由仰莲、宝瓶、相轮、圆光、宝盖、仰月、宝珠等组成。此塔非常秀丽,有种精巧空灵的感觉。
丰满的莲瓣
我在正定看到的寺庙中,只有临济寺现在还是香火缭绕,寺中的僧人在佛堂念经礼佛,虔诚的信徒在塔下转塔跪拜,过往的游客无人喧哗,僧人悠远的诵经声让寺中更为幽静。查阅资料发现,正定临济寺竟然是佛教临济宗的道场:“唐宣宗大中八年(854 年),僧人义玄受戒于黄檗希运禅师,行司后来到临济寺作住持。临济寺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正定临济寺是佛教临济宗发祥地,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唐大中八年(854年),义玄和尚在此创立临济宗,因临济宗风机峰峻峭,故在海内外名声大振,每年亚、欧、澳乃至北美等地临济宗高僧咸来朝拜祖庭”。无怪乎寺中的环境是那么的幽深宁静。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一定要在寺中听听僧人们的经声,在烟雾迷蒙中,看着千年前的澄灵塔,听着悠长的梵音,再匆忙的脚步也会在此地驻足停留,再疲惫的心也能在此刻得到抚慰。
天宁寺凌霄塔
天宁寺与寺中的凌霄塔都是在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 建立,现仅存凌霄塔。相比其它几座塔,凌霄塔更加的巍峨雄伟,并且根据其周边的环境和配套,可以看到正定政府对凌霄塔更为重视。
凌霄塔高41米,是一座砖木结构九层楼阁式塔,塔基八角形,整体平面是八角形, 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一层正面辟拱形洞门,其上各层为直棂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整体协调有力。
四层以上的木质结构
凌霄塔最大的特征是第四层有一根直达塔顶的塔心柱,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综合塔身的材质和结构特征,使得凌霄塔既不同于一般的木塔砖塔,也有别于常见的砖木结构塔,在国内这是个孤例。不过凌霄塔目前并不开门,所以无法亲眼看到这种特殊的架构。
尽管眼前的凌霄塔并非是唐代完整保留下的建筑,但由于历代的修缮比较成功,站在塔下,还是可以明显感受到唐代遗留在建筑里的大气恢弘,不得不说在震撼之外更会萌生出民族的骄傲感。
这篇文章先介绍了正定一楼四塔,正定最著名的古建隆兴寺将会另开一篇文章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