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33本书】
Day3/100
书名:最好的告别
页数:265--474/474
金句: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

当生命走到终点,选择救治还是放弃?
这样的抉择不仅仅针对老年人,也针对所有群体。
做一个不太美好的假设,假如你处于癌症末期,你希望怎么办?
继续寻求医生的治疗,你可能会继续经受化疗、放疗,甚至你无力承受治疗,身上插满各种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胃管、尿管。
也许呼吸也不能再维持住,需要气管切开、呼吸机,在ICU神志昏沉地走过最后的时光。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经历了无数的医疗斗争之后,终于不得不放下医药的武器,无奈接受的结果。
癌症末期、老年痴呆、长期慢性器官衰竭的病人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医学延长了生命,却无法让人安然离去。在很多年的时间里,ICU是终末病人最后的希望,也是他们死亡的前兆。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到底该如何死去?
一些恶性肿瘤晚期的病人及家属选择姑息治疗,即仅仅对症治疗,而非积极手术、放化疗,但却被人指摘,认为家里人不够尽心。
在很多人的心里,安宁缓和医疗意味着完全放弃,听起来是一个消极等死的选择。很多病人、家属甚至医疗人员都无法接受这个方法。
这是一种误解。
安宁医疗是为了带给病人最后的平静。比如癌症末期的病人,我们会尽力帮助他们控制恶心、呕吐、疼痛等症状,让他们能够平静地度过最后地阶段。

那该如何提出这一方案,让病人及家属接受这些呢?
医疗人员首先得改变自己的思维,不再出现“家长型”或“咨询型”的医患关系。现阶段大多数为两种的混合,即我们是权威,提供事实和依据,由病人抉择方案。
我们了解医学科学,却不了解病人。医疗过程精准而冰冷,毫无温情。
而“解释型”的医患关系可能会起到作用。在沟通的过程中,帮助病人确定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提供权威的治疗方案。
了解病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需要什么,帮助他们共同制定适合个人的方案。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尽力去医治,但是有时候做得太多对一个生命也具有毁灭性。各种插管的痛苦、药物的副作用,让人无法平静地离去。
因此,在病人仍能思考的时候尽快了解他们最后的愿望至关重要。让他们平静下来,满足他们最后的愿望,也许生命仍有遗憾,但是被满足愿望的幸福感足以让他们充满勇气。
那时,当病人走至尽头,无法思考时,留下的人也能够承担起决定的责任,按照病人的意愿将他们送走。
医学赋予我们抵抗病痛的力量,也应该具有温和拥抱死亡的力量。

前几天科里走了一个胰腺癌晚期的病人,她无力吞咽,只能借助胃管适量进食,从来感觉不到饥饿。由于癌性胸水合并慢性心衰,尽管对症用药,每天夜里仍有不定时发作地喘息,老太太每次都不好意思地说:我实在忍不住了,大半夜麻烦大夫了。
就是这么礼貌的老太太,有一天却在病房吵闹,想要见儿子,但是儿子工作忙,一直没有来。就这么等了2天,老太太突然很高兴地说,我今天感觉很精神,肚子觉得饿了,想要吃点东西,让我儿子送点吧。
我们联系了老太太的儿子,他答应了,但却是第二天再来,因为那是周末。结果老太太在第二天的清晨猝死了,她没有见到儿子,也没有吃到想吃的东西。
我当时感觉无比遗憾,却很无奈。我应该更加坚定地请家属过来,让她圆了最后一个梦想。
作为医生,我们应该尽力了解终末病人的愿望。作为家属,希望我们也能尽力去陪伴走向终点的路途。
死亡是既定的结局,但是将死之人不会再孤单,因为能够缓解痛苦,因为拥有家人的爱。
愿我们都能好好活到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