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年6月2日读书笔记

2023年6月2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3-06-02 11:08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40小时,第2271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中国社会中,到了清代,自然经济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思想上反映出来。黄宗羲虽不是纯粹的实物论者,可是他极力强调粟帛的重要。他主张废金银、用铜钱,实际上带有实物论的色彩。因为在发挥货币职能方面,金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他不从货币本身来谈货币,而从其他角度来谈货币。他也不主张废货币,但他又不从积极方面来利用货币,而从消极方面来防避货币。实际上假若废止货币,更能达到他的目的。虽然他以小民生活为念,而且希望无甚富甚贫之家,但这不是空话,便是空想。他要使小民不能离其乡,毕竟只对封建地主有利。实际上他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说话的。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他是在回溯自然经济过渡到货币经济的历史之后说这番话的。他首先是缅怀古代的粟帛经济。但因太不合时宜,不得不容忍钱币的流通,并以钱币来抵挡金银。其原因是金银被富商、大贾、边官、猾吏敛尽,封建统治者无法控制。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清初留心钱法的人,只是想维持银钱间的比价,对于银钱本身的价值,反而不大注意,最多只谈谈用银用钱的得失。为了要维持银钱间的比价,常常加减制钱的重量,以使铜钱跟着白银涨跌,他们只想维持铜钱对白银的比价,没有人主张维持货币同商品的比价,山东巡抚阿里衮也许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要求的,他主张随着铜价的上落,而减轻或增重铜钱的分量,使铜钱的购买力不变。

    鸦片战争以前谈到货币理论的主要就是这些,创见不多。譬如关于货币的起源,本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官方制定的,陆贽、杨于陵和苏辙等人都有这种主张,陆贽说是官所为,杨于陵说是王者所制,苏辙说是国之所为,都是一个意思。另一种说是起于商贾交易,司马迁和叶适有这种看法。但没有人就这两种说法加以比较、分析,深入下去。法定说的人不批判交易说,交易说者也不反驳法定说,两者好像井水不犯河水,几千年来,大家只是自言自语,对他人的意见,不加理会。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留心外国事物。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老的一些理论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复杂的局面,资本主义文化和学术开始被介绍到中国来。在这方面出过一些力的有黄遵宪、严复、康有为、郑观应、梁启超等。这些人大都到过外国,甚至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受过教育的人,例如严复,便是出国学习最早的一批。他们都想把资本主义制度介绍到中国来。

    同治末年,欧洲许多大国都采行金本位,白银跌价,中国货币的对外价值不断下跌,而对外贸易的入超反而一年一年增加。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对中国极不利的。因此主张改革币制的人渐多了。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偿还外债和支付赔款,无形中负担加重,因为借款和赔款是以黄金为标准的。所以主张改革币制的,都是以采用金本位为目的

    清末那些主张改革币制的人,异口同声要采用金本位。然而结果为什么在宣统三年采用银本位呢?原因自然很多很复杂。反对金本位的人如张之洞,以为外国物价贵,生活水平高,可以用金本位;中国的贫民一天饮食只花一二十文铜钱,沿海市镇则用银,黄金价值太大,不适于中国〔 360 〕。这话表面上很有理由:当时中国的物价革命还在演进中,人民的日用计算,只由制钱提高到铜元,最多由用铜进到用银,用黄金的机会的确很少。但金本位不一定要使用金币,金本位的目的是求汇价稳定,并不是要人民使用金币。

    至于中国的学者,对于货币问题,本不大了解,看到了外国的一些表面现象,又受到那些侵华分子的计划的欺骗,变得过分相信制度,费了许多笔墨来讨论货币的单位和种类问题,以为货币制度定得好,国家就可以富强,许多人以为改革币制为增加岁入的一种方法。他们以为货币制度的好坏,在于单位和货币种类的选择。这是本末倒置。他们不知道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关键不在于货币单位的大小,也不在于货币的种类,而在于财政和一般经济的稳定。

    学者收集资料,不能求全,资料是收不尽的,别人或后人很容易添上几条。问题在于结论,如果仅有的几条资料能够引导出正确的结论来,那正表示作者的敏锐的洞察力;如果结论不正确,那么,无论其资料如何丰富,它的价值就不能超出资料以外。如果正是由于资料不足才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那就必须寻找更多的资料。

    清代关于钱币的书虽然很多,但钱币学上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明代的崇祯钱,就没有一个人好好地做过研究工作;他们最多只把各种背文罗列下来,以多见自负,但是到底某种背文是什么意思,就不去求解答了。近代中国研究历史的人,倾向于抓两头,忽视中间。钱币学方面也是这样。大部分人不是喜欢近现代的金银铜币和纸币,便是喜欢古代的刀布,中间一大段就不那么热门,特别对于明代钱币,很少有人专门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年6月2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op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