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六月一日,礼部侍郎、华阴人杨绾上疏,认为:
“古代选拔官员,必须考察他们的实际行为,近世却只看文辞。自从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只是考试出一个题目,让他们写一篇策论而已;到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上奏,进士加考杂文(考诗赋),明经加考帖经(取儒经一行,盖上三五字,由考生填写,相当于现在的填空题),从此积弊,转而成俗。朝廷公卿以此来看待士人,家中长老以此来训导子弟,那些要考明经的,就背诵题集,以求侥幸押中考题。又,举人都要自己报名参加考试,如此,想要他们重返淳朴,崇尚廉让,怎么可能!建议由县令考察孝廉,选拔那些品行著称于乡里、研究儒经有成就的人,把他们举荐给州。州剌史考试,通过的送到尚书省。由考生自己选一门经书,朝廷派出儒学之士,问他们经义二十条,对策三道,上等的即刻授予官职,中等的赋以做官资格,下等的罢免回家。又,道教科与治理国家无关,建议与明经、进士考试一起撤销。”
皇上命诸司通议,给事中李栖筠、左丞贾至、京兆尹严武意见与杨绾相同。贾至认为:“现在考试的学生,以为只要能做好填空题,就算精通儒经;考试写作呢,又只关注诗文的韵律,风气堕落,确实应当改革。但是,自东晋以来,人口流动,士人居住在本乡本土的,一百个当中也没有一两个;建议广设学校,士人仍居住在本乡的,由里举荐,寓居他乡的,由学校推荐。”皇帝敕令礼部制定具体办法,再奏报上来。杨绾又建议设置五经秀才科。
华杉曰:
杨绾是一代贤相,不过,他这篇奏章,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却制造出更大的问题。说举人自己报名参加考试破坏了淳朴、廉让的风气。这考试选拔人才,本来就是竞争,谈什么廉让呢?改为县令考察,“领导说了算”,那就破坏了公平,滋养腐败,问题更大了。
15、
六月十八日,擢升魏博都防御使田承嗣为节度使。田承嗣调查自己辖区内户口,壮年的都入伍当兵,只留老弱者耕田,数年间有部众十万人;又选拔其中骁健者一万人做自己的卫队,称为牙兵。
16、
同华节度使李怀让被程元振谗言陷害,恐惧,自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