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想过996的工作制度是否真的合理?你是否也为没有效率的大小会议而恼怒?你是否在工作一两年后突然惊觉自己已经对原本喜爱的工作失去了热情?
我们身处职场时,总是忙于手头的项目,忙于完成当下的工作,却并未发现,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可能已经掉入了职场陷阱。无论是初入职场的小白,还是面临35岁瓶颈的中层,洞察职场的各种“潜规则”,趋利避害,才是不断前行的不二法门。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工作会不断扩展,直到填满所有可用时间。
跟一般的定律相比,海军历史学家C. 诺思科特·帕金森的一句论断实在简洁明了:“工作会扩展,直到填满所有可用时间。”提出这句话的文章最早发表在1955年的《经济学人》上。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为直到今天,人们在讨论职场法则的时候还是会率先想到“帕金森定律”。“帕金森定律”给职场上每个人都提了个醒:职场上有些人是真正在做事,而另一些人只是在假装做事,每天打卡而已。
从“帕金森定律”中衍生出了一条有关时间管理的“芝麻绿豆定律”:在议程表的每个项目上花费的时间与其涉及的金额成反比。这也是对职场中常常出现的“人浮于事”现象的辛辣讽刺,但却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善用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就是学会如何开会。
02
巴托比定律(Bartleby’s Law)
在会议中,80%的人浪费了他们80%的时间。
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闲,之所以大家疲于开会,首先是FOMO(担心被排除在外)的心态在作祟:尽管员工讨厌参加会议,但更讨厌被排除在外。没有什么事比没请你参加部门会议更容易让人疑神疑鬼的了。为了避免引起这种担忧,经理们会尽可能多地邀请或许对会议感兴趣的人。
很多开会低效的另一个原因可以被总结为河马定律(HIPPO,highest-paid person’s opinion即工资最高者的意见最重要):至少80%的会议做出的任何决定都与最高薪者意见一致。如此一来,为什么还要开会呢?

03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员工往往会一直晋升,直到抵达他不能胜任的位置。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论,任何在现任职务上干得太久的高级员工都是不称职的。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升职加薪。那在企业中升值加薪遵循什么原理呢?劳伦斯·彼得(Laurence Peter)在他1969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了“彼得原理”给出了很好的概括:员工往往会一直晋升,直到抵达他不能胜任的位置。这很有道理。如果你擅长你的工作,你就会在职业阶梯上步步高升。但最终,总会有一份工作是你不擅长的,到那时你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由此可以顺理成章地推论,任何在现任职务上干得太久的高级员工都是不称职的。
当然,这种在企业内部阶梯上谋求不断晋升的经验适用于稳定的大企业,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可能并不合适。不过,彼得原理其实是在给每个职场人提醒:和大多数场景一样,职场上也是不进则退。如果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心,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开拓自己的视野,很快就会遇到自己的职业天花板。

04
巴托比诅咒(Bartleby curse)
人们会一直晋升到他们不再享受工作时为止,避开这一诅咒的诀窍是坚持做你喜欢做的事。
90后一代人在职场上有更多选择。不少企业也把管理岗和技术岗分开,让更多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禀赋获得发展。职场人有更多的空间发挥,也有更多机会晋升,但此时,巴托比诅咒可能会出现。
能够稳步晋升固然是好事,但追求频繁升职的另一面是它会把你变成一个乞求者,无休止地寻求上级的积极反馈。这会让你失去对保持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控制。巴托比诅咒要试图强调的就是,工作升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幸福感和自驱力。
所以,光鲜的晋升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小心超负荷工作和心情不愉快的诅咒。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奉献给工作,喜欢待在各种会议、活动的中心区域。最好让他们接着干下去。
05
效率的诅咒(Curse of efficiency)
我们常常陷入只衡量那些可以衡量的指标,而忘却了更重要和更长远的目标。
与巴托比诅咒类似,每个职场人都需要了解企业和组织可能犯的错误。效率的诅咒就是一例。很多企业都设立各式各样的KPI,但问题是,它们没有把重点放在核心目标上,而是注重削减成本或减少员工的不便等枝节性的措施。我们常常陷入只衡量那些可以衡量的指标,而忘却了更重要和更长远的目标。
类似问题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做好准备,但应试却往往成了重点。因此,避开效率陷阱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