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持续输出真的有用(无关物质)。
日更是我这二十年第一次“坚持打卡”某件事,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养成习惯,因为我本身就有这个习惯,只是第一次让这些文字示众罢了。一开始我只是想慢慢积攒些读者,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我置顶的文章,去关注一下里面提到的那位歌唱者。但是一路坚持过来(虽然三个礼拜配不上“坚持”二字),发现了不少之前被自己忽视的方面。
输出能力的问题令我感到意外。事实是,每天认真地输出几百字,并试图让它们都有意义,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我的思维属于发散性的,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天马行空的怪点子;本以为只需要一个媒介、一个平台,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完好无损地倾泻而出。我甚至一度产生“只是我没有认真去写,要是真决定那样做了,会很顺利地成为一个创作者吧”...诸如此类的愚蠢想法。
好啊,现在我“决定那样做了”,可结果如何呢?写作的时候,那些胡思乱想都夏然而止(睡觉的时候要这样多好= =),特别是在需要集中精神,捋清逻辑的时候,更是什么创意都找不到,有的只是车轱辘话来回绕,写着写着思路就跟着脑子一起私奔了。
在开始日更之前,我一直觉得写作大纲这种东西只会让整个过程变得无趣——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最后再整理下逻辑顺序岂不美哉?而日更狠狠地打了我的脸。嗯,确实可以那样,只不过那是天才的做法。就像漫画《食梦者》(又名爆漫王)中的天才新妻英二,不需要Name(我的理解就是漫画中像写作大纲一样的,笼统介绍情节和画面草图)就可以出稿,想到哪儿画到哪儿,边画边想。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怎么写都只是“随笔”吧,顶多分成“有文采的随笔”和“读起来很流水账的随笔”。不过随笔也没什么不好,说不定写着写着就成自传体散文了呢(笑)。
那如果目标是真正的作家呢?如果坚持写作几十天就觉得自己离作家又近了一步,那就相当于这几十天都白写了。任何事都有它背后的本质,或者完成它至少要遵守的规则。如果真的想得到质的提升,不可能靠单纯的“坚持”。在这个每件事情都很快,每个人的时间都很有限的时代,我们甚至要考虑超越文字本身的东西——这个内容大多数人会接受吗?这个题目够吸引吗?这件事还算是热点吗?社会发展推着所有人往前赶,即使是应该很慢的作文,也开始变得随波逐流、你追我赶。
所以输出绝不能是单纯地、一股脑的输出。我以为既然是公之于众的东西,就不能像日记那样,还是要多少对读者负责的;不能堆砌辞藻,也绝不能食之无味。
输入方面,如果看的都是小说、漫画那些不需动脑的类型,也叫输入吗?看完一本书,写入读书记录,放入书柜,完毕......或者每天在网上写一些书摘,但丝毫不融入自己的想法,为了完成任务而摘抄?(自省ing)曾经的我总爱偷懒,看完一本小说就觉得不得了,成就感十足。随着年龄增长,也爱看一些像《娱乐至死》那样想法稍深的内容。每次家庭聚会,我也总爱带着本书(但通常没来得及看),所以给身边的人留下了爱读书的印象。而日更彻底揭露了我的“谎言”。是,论数量我可能算身边人前几名好读的,可质量呢?每次读完能记住多少呢?又有多少我能在日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呢?寥寥无几。
综上,谢谢简书的及时打醒,以后我要时刻保持警醒,等又要偷懒或者想入非非的时候,我就回来看看这篇文章。毕竟想真正做出点什么,就不能一直活在自己造的象牙塔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