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关羽败走麦城,曹操和司马懿在洛阳城外听见一个小女孩唱民歌,司马懿把这首歌重新念了一遍:
十五从军行,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烹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 泪落沾我衣。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在心里反复念这一句,眼眶有点酸。
我上学的时候,课文里没有选《古诗十九首》,课后阅读里大概出现过几篇。因为是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记得其中一两首。不过那时候也不懂得欣赏这种简单之美,更喜欢同期的汉赋那种读起来音韵铿锵,辞藻华丽的文章。
后来看过叶嘉莹老师讲《古诗十九首》,考据为主,但关于这十九首诗背后的“共情”,讲得非常透彻——“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说来不过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古诗十九首,讲的就是这些。小的时候哪里懂得这些,就好像剧里边,那个坐在牛背上唱《十五从军行》的小姑娘,歌声清澈,笑容纯真,她不懂自己在唱什么,可是枭雄一世的曹操懂,懂得什么叫做“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才会泪落沾我衣啊。——单凭这一段,我要给五分。
回头去看《古诗十九首》,真的是曲曲催泪,字字扎心。
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有点懂了《古诗十九首》?大概是经历了些愁苦、离别、相思和痛哭吧。
有一年妈妈过生日,我给她打电话。电话接通,她第一句照例是“吃了没?”听到这一句我突然就鼻子一酸,说:“没呢,今天是你生日,一会我去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她觉得好笑,说:“到底是我生日还是你生日啊!”
我说:“你生日啊,所以想满足你一个愿望嘛。但是我觉得你最大的愿望一定是希望我在外面好好的,所以我要去吃顿好的。”
我妈沉默了一会,说:“去吧,多吃点。”
那个时候,我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多有意境的一句,最后突然来个要好好吃饭,画风变得太快,从前我不懂。是到那一日我才明白,当你牵挂一个远在天涯的人,心里有那么多话要叮嘱,但到嘴边的,还是一句“努力加餐饭”。千百年来,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我们的心事啊,其实都差不多。
还有《青青陵上柏》里的那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每次离家,我总会开着导航,看着那个代表自己的小点如何一点点远离家乡。离开学校以后,辗转云南、广州,回家的时候很少,我以为我懂得什么是远行客。可是最近一次回家,走在林立的楼盘和满目灰尘的工地间,试图去辨认小时候家门口那颗树到底在哪里,我才明白,家乡与我而言,也变成了另一个远方。其实不管你在哪里,在这一趟无法回头的人生里啊,我们都只是远行客罢了。
小时候看过的书,现在再来看,感受会很不一样。小时候读书,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别人的人生,现在读书,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自己的人生。可是,如果可以,真想回到什么都读不懂的年纪啊,因为读懂了,我们就长大了。
最后,推荐下《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之前我不太喜欢看《三国演义》,对三国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故事片段,而且还都是从诸葛亮视角出发的,总觉得曹操就是奸诈小人,这部剧的pov视角虽然给司马懿开了很多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公平的看到三国各自不同的立场。
还有叶嘉莹老师的《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也很推荐。不过这本书以考据流变为主,整体学术性比较强,可能看起来会比较吃力,没关系,慢慢看,跳着看,挑喜欢的看,如果不喜欢,其实也不必勉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