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4 午后
听着轻音乐,看完一篇小文,想说点什么。
写完去加班。
Coffee看到meiya的文字《接受你的父母本来的样子》,让我想起来内心深处很久远的一些事儿。
文字也好声音也好,我都分享过我们家人的相处模式,很特别。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明明都是心肠软的人,却总要戴着一副高高在上“恶狠狠”的面具去表达关心,异常羞涩的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怕自己的面子无处安放。
我和爸妈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争吵和写信。争吵是常态,写信是习惯的一件事,不过越长大,写的越少了。这个习惯可能是源自老爸吧。从小到大,老爸给我写过很多纸条、信件,包括争吵后的谈心、教育,难得去开家长会的感悟、好词好句的摘抄,还有大学前离家的叮嘱,他的字很大气,也会时不时的自己写点小文作点小诗。我的记性不太好,但依稀记得小学或初中时,家里买了一块小黑板,老爸总会写诗词,还会定期更换,关键很押韵噢。我老开玩笑的说,等你老了退休了,就当个作家吧。直到现在,那些小纸条我都一一留着,不过这几年老爸都没有给我写过了,而我每年母亲节、生日的时候,还是会给老妈写点东西,给老爸的好像也很久很久没有过了。他是羞涩的,我也是羞涩的。
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是很含蓄的,特别是对于家人爱的表达,至少大部分是这样的,很少听到“我爱你”,很少有拥抱。比如此刻,你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对爸妈说“我爱你”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拥抱他们又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结婚的时候那些充满了仪式感的事情会让我们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不是因为主持人煽情,也不是因为音乐催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缺乏了太多的爱的表达。所以,在爸爸们交付女儿的时候,在双方父母台上彼此拥抱的时候,在儿女们敬茶的时候,那是真真切切另一种方式爱的表达,因为我们太少见到,所以珍惜,所以一下子会触碰内心深处的那个点。
你们,接受自己的父母吗?接受它们本来的样子吗?
这个不是指他们的金钱、地位、教育、容貌、为人处世…就是他们最最本真的样子,换句话说,你接受他们是你的父母吗?生了你的父母。
meiya的文字里说,
“在旅行途中遇到一个朋友,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必去管,一个是别人的看法,二是谁生了我们。’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不管别人的看法很多人还能做到,不去管谁生了我们,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我在咨询中遇到很多来访者,他们内心痛苦很大一部分是太在意自己的父母是谁,无法接受自己父母的本来面目。”
在我心中有个小小的秘密,朋友总说我的记性不太好,可那件事儿我记得很清楚,我不知道老妈是否知道是否记得,可每当想起我的头怎么都抬不起,嘲笑自己的幼稚。
上小学的时候,几年级开始我就是独立上下学的,有一次老妈竟然在放学时候来带我。隐约记得在那个吵吵嚷嚷的放学路上,老妈在小巷子里远远呼唤我的名字,当身边的同学问我是谁的时候,我没有大声告诉他这是我的妈妈…那一刻妈妈应该被我伤到了吧,我甚至从来没敢提及过这件事。因为从小我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太老,在这之前有同学误认为她是我的奶奶,再然后应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羞于告诉别人这是我的妈妈,甚至一度不愿意和妈妈走在一起。
没有经历过的你们肯定无法理解我吧,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可当时的那个小小的我,就是那么幼稚无知,看着同学们的爸爸妈妈年轻漂亮,打扮得体,会说话,再看自己的爸爸妈妈……内心有一种无法言喻的自卑感,可笑的自卑感。直到我上了初高中,心中都一度有这份自卑,会羡慕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融洽关系,会羡慕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年轻……
我是家里的二宝,老妈是34岁生的我,要知道在那个时代34岁真的是高龄产妇,为了生我老妈差点没有撑过来。人人都说他们真有福气,有儿子有女儿,“好”!从小到大,爸妈基本没有打过我,反倒是我哥,被老爸打了不知道多少次,即使后来长大,爸妈也没有对我动过粗,反倒是我哥,充当了家长的责任,教训了我不知道多少次。我和我哥相差10岁,直到上了大学,他才渐渐把我当作大人。
老爸在我出生的时候并不在身边,在深圳。那一年,还给我买了个小金马项链,老哥一直开玩笑的抱怨说没有给他买,那个小金马是我本命年的小小护身符。记忆中我们家虽然不是很富裕,可能干的妈妈总是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把我跳舞的小白鞋小白袜洗刷的白亮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们过得好。小时记忆中最多的就是跟着妈妈上班,因为老妈在银行工作繁忙,每天都要紧张的做完饭再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上班,我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是在那里度过,最爱和那些哥哥姐姐玩过家家,最小的我每次都喜欢当爸爸妈妈,最爱哄小宝宝……
直到什么时候,我真的开始接受他们了呢?日益长大的我,有一天刚好有心事,又突然看到她的白头发,二话不说在厨房抱着她哭了好久好久,还没等我长大,你就老了……哭的很伤心很伤心,上气不接下气,即使现在敲打着这些字的时候我都热泪盈眶…
也许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学会了接受。
meiya的文字里说,
“德国家庭系统排列师Wilfred NellesPH.D在《真相,治疗心灵的妙方》一书中说道:“我们所有的规划与行为模式,都过于视而不见而不是真的看见,太过防御而不是接受,试图改写生命而不是拥抱生命本来的样子……‘接受’自己和生命,始于接受父母。尝试否认、压制、忽略作为儿女的事实来拒绝父母,都会禁锢住生命的重要部分,贬低自己和自己的存在(不只是贬低其他人)。
当我们一直期待着我们的父母有所不同时,这其实是在削弱我们自己,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根。接受我们父母本来的样子,就是接受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生命从他们那里来。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我们。
接纳事实本来的样子,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解脱,同样的,接受我们真实的父母,我们会获得很大的解脱,生活会变得轻松、自由,但是很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呢?
因为接受我们的父母是如此困难,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对完美的父母,我们对父母有很多理性化的投射,期待他们是富有的、美丽的、地位高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人尊重的、对我们温柔又充满爱意的、可以给我们无条件爱的……我们希望父母是完美的,不能接受它们的不完美。
我所说的接受你的父母,并不是叫你认同你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而是接受他们是你的父母,他们赋予你生命这一简单的事实。”
再过了很多年,听到《父亲》,听到《当你老了》完全克制不住……
真的是我还未长大,你已老去……
我有太多太多事儿想要和你们分享,想带着你们去旅行,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做的事。我知道我们要活在当下,可我却一年又一年真切的感受到,你们老了……
这是我无法释怀的。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一度嫌弃你们的老,而我长大了,我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老去。
用meiya最后一段文字结束,因为碎碎念中途被打断,很多很多话,我真的说不出口,也写不出来。
有人说:生命里有门功课,名叫“接受”: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人的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喜欢自己,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以及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无论活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依旧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因为成长,所以接受,同样的,因为接受,我们才得以一步步成长。
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