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开了公众号,断断续续写一些闲言碎语开始,算起来,我码字也有两年的时间了。本着一腹匠心,却难免各种浅尝辄止,最终收获一堆堪称血泪史的经验,才深刻明白,写作这条路,不好走!
像大部分刚刚开始码字的人一样,初心都是想说故事给想听的人,于是我们有了最初的真诚的文字。不管文学大师还是像我们这样的半残小白,每每读到自己最初的文字,仍旧觉得一腔澎湃,甚是优美动人。
而真正想走写作这条路的人,渐渐都会不满于孤芳自赏的孤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于是我们开始迎合热点,模仿各种营销文、毒鸡汤的套路,渐渐变的利于传播,却没了自己的风格。
突然有一天,我们看到了满屏的不是自己的文却长了一样的脸的文字,尴尬得连点开的勇气都没有。拍拍脑袋问自己:我到底写了些什么?
上个月我有幸成为了一个专题的编辑,开始经历审稿这样神圣而充满责任感的事情,然而第一天我就体会到了与写文完全不同的感受:天赋让人与众不同,勤奋和耐心才是踏踏实实的路。
一篇好的文,常常第一段都可以从成百的文中脱颖而出,不论是文笔还是故事构造,都很是亮眼。配图是精心选过的,尺寸是恰到好处的,就连排版和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对于这样的文字,就算主题不符合,拒稿的时候我往往也会详细列出拒稿理由,并给你建议可投的其他专题,希望好文章能让更多人看到。
对编辑来说,一篇好的文章是奢侈品,就算无法拥有,也总忍不住多看几眼。
但大部分文章却是这样的:字数寥寥,标点符号不全,段落划分不合理,甚至通篇只有一段,配图与文严重不符,尺寸尴尬,还有些文章用大头自拍照,故事构造前用类似于写日记般语气拼凑很多无关段落,等等诸如此类的基础问题。
对于这样的文章,我基本会简要说明主要问题,并在拒稿理由内附上审稿要求的链接,让作者自己去发现问题,但结果却往往是无回音,很多读者直接点开扫一眼就关掉了,一篇文章就此作罢。个别回复的,也很让人哭笑不得,我给了拒稿理由的,短短一百字都没有认真读完便回复问我为何拒稿,甚至是质问,凭什么不收?我很想告诉他,如果真有写文的心,早就第一时间去找原因了。
写文本就不是一件易事,花了精力和时间写出来的,却总是扑街在基本问题上,反反复复,被拒稿无数次却不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或者说,拿写作当作一种消遣,未免有些浪费。
从公众号辗转头条号,然后又定居了网文和简书,我算是个越挫越勇的小小码字工,却渐渐看清了自己能走得通的路,也认识了很多在各方向努力着的人。
曾经见到了太多为赚取一些粉丝数或者广告费而大量抄袭拼凑炒冷饭的垃圾文,不得不实时警醒自己,以至于有段时间竟写不出东西来了。或许我还是太有野心,总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独树一格的大师,即便不能功成名就,至少也能创造一个自己的时代,所以总在心里揣摩着大师们的成长之路。
在那个文化崛起的时代,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几年磨一剑,反复修改揣摩成稿,不像我们现在读到的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故事却千篇一律,人物面目模糊,场景粗略不详,读之乏味。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事迹算是个典型,将妻子和孩子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忍受孤独和各种艰辛,历时六年创作完成,敲敲打打终成巨作,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的跃然纸上。
麦基的《故事》中提出,好莱坞的好剧本,标准从来都很简单:与众不同又打动人。这与我们码字的初衷也是一样的,即使我们文笔尚不够好,能用心的完整的写出一篇不一样的故事,依旧是有吸引力的。而“用心”二字,一看门面二看内里,内里需要深究,门面却是读者粗略扫一眼就能感受到的。排版、分段、用图,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来,就像高考前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反复强调“书面整洁”四个字一样,第一印象就能反映出来写作者的心态。
最后,我想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接受批评。这一点是我自己也要反思的,所以感觉尤为重要。第一次写长篇小说,没收到好评,却先收到了两个差评,说女主性格软弱,读起来没有吸引力,还有一个说节奏太快,像流水账。最初看到这两条评论的时候,我内心像被人狠狠擂了两拳,顿时没了写下去的欲望,将自己全权否定了。停了两天没有写,好好思考了一下,再起笔的时候,我就能将读者的意见好好融入进去了,去参考一些写的好的经典文章,就发现这两个意见其实算是很中肯的了。
审稿的时候,每次我拒稿后如果收到作者发来“谢谢,我会认真修改一下。”等回复,我一般都会再回复一条详细的修改参考建议,如果读者发来辱骂或者愤愤不平表示再也不投我们专题之类的回复,我往往只能苦笑一下,默默关掉简信页。听不进意见和建议的人,或者说,不接受任何挫折的人,是叫不醒的。
我总觉得,写作者是有一种责任在的,不单是写出好的作品,更是在对读者的三观方面有着诸多的影响,所以写作者首先要是个心胸开阔三观正的人,其次才能成为一个好作者,也就是说,修自身还是排在第一优先级的。
最近感受最多的不是码字的大方向上和技巧,反倒是打根基的这些小事和心态上,�或许追根究底,还是要从细节成长起来的。开始写,用心写,坚持下去,慢慢也就有方向和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了,只是时间问题。
前段时间我不小心误入杂志写作群,才发现这个圈子如此之大,有的人坚持写书,有的人短篇很经典,有的人写剧本,还有的人靠网文小有成就,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踏踏实实写了几年下来,沉淀出了自己最适合的路。每每交流起曾经的小透明时期,都会感慨,幸好自己当时足够用心,大纲反反复复改的天衣无缝才敢给编辑看,每一段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琢磨到最合适,这样才获得了第一次被签约的机会。
所以,已经封神的作者们尚且越来越讲究,依旧小透明的我们,唯有多用点心思了。
以上是最近对于码字的一些粗浅感受,有想法的朋友尽可留言补充,互相学习!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
其实,如果能将发自内心的随笔、感想这样的自嗨文坚持下去,或许也能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