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开此文,就中了标题党的诡计,如果你转身离开,那么你的损失会更大。选择权在你手中。
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你若认为只要多读书,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就很可怕了。所以怎么读,特别重要。对我们大多数业余作者而言,可以用来阅读的大块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如果不善加利用,必然事倍功半。
3块钱从旧书市场淘来的我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春风老师的分享,做几点阐述,兴许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首先,我们厘清一下概念,什么叫写作能力?我认为是一种准确传达你思想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标点符号运用、文字书写、遣词造句、语法掌握、文章结构设置以及中心思想把控。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提高这种能力,答案是少读书。如果你还云里雾里,请接着往下看。
通常来讲,阅读分两种:一种叫精读,读物数量一定要少,但要读得深,细嚼慢咽,掰开了揉碎了,把文章读烂;另一种叫泛读,顾名思义,泛泛而读,不求甚解,读物数量一定要多,题材范围广,阅读形式多种多样,但泛读要想收获满满,离不开深度思考。
精读最极致的形式,莫过于中小学时,语文课堂上的学习。
平时在群里给大家修改文章,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有一类文章基本没有什么毛病,作者基本功非常扎实,文章各方面接近完美,就是读起来没啥意思,味同嚼蜡。
另一类文章则恰恰相反,要么情真意切,要么思想深邃,见地独到,常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但文章小毛病一堆,漏洞百出,如同蛋糕上沾着许多苍蝇,虽然可以轻易地拨弄掉,可心里留有阴影。
第三类文章基本综合了上述两类文章的所有优点,这样的作者,要么已经签约了,要么是各个征文奖牌榜的常客,要么是各公众号争抢的约稿对象。
和作者们细聊会发现,第一类人上学时,基本功夯实得非常到位,离开学校之后偶尔也翻一翻书,但仅限几本自己喜欢的,泛读基本没有,思考基本停滞,身上仅存一丝不甘心的文艺气息。说难听点,这是一类浪费天赋的懒人,改过自新的话,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可能会比较慢。
第二类人,基本功是不扎实的,有些是因为没有遇到负责任的语文老师,有些可能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总之是没有学好。但他们大多很勤奋,读了不少书,看他们列的书单,禁不住会生出几分敬意。
然而他们的阅读是泛泛的,所读作品,除了知道书名、作者、大概内容,其它方面一知半解。这是典型的泛读,只这样读书,结果就是上文说到的样子。不过这类人只要补好了基础,特别容易出成绩。
那到底该怎么样读书?选择精读,还是选择泛读?
从短时间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来说,一定要偏重于精读。书不宜太多,1-2本即可,这个数量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只能精读这几本,而是一段时间内,着重啃这几本,把书中的精华都变成自己的。
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你一定要少读书我的书架上书籍很多,但经常品读的就三本——《宋词三百首详注》《红楼梦》《玄想》(林清玄)。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经典,读书就要读经典。当然了,每个人选择标准不一样,春风老师讲了,要选和自己投缘的书——自己看得进去的书。
接下来就要合理规划阅读进程,每天拿出相对完整的一块时间,我一般会抽出30分钟到1个小时,全神贯注地读,以保证最好的吸收效果。这段时间手机调静音,扔一边,排除一切可能的外界干扰。
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做标记,好的句子或者段落做摘抄,然后背诵,你没看错,要熟读成诵!不要企图当天就完全记住,而是定期拿出来读背,建立语感。
春风老师提出的对着经典段落句子,练习仿写的做法,我正在实践,据说对新手快速提升写作能力十分有效。
以散文举例,说说精读的流程。每一篇文章,或者每一个章节,除了琢磨作者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之外,还要研究行文结构,即作者的写作提纲、关注点,文章里的细节描写(环境、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吸引我的点是什么,以及作者如何进行情与理的阐述和过渡。
如果是小说,则要着重揣摩作者的写作主旨,起承转合的设置与衔接,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危机布置和高潮的展现,揭露了人性的哪些阴暗面,歌颂了人性的哪些闪光点。
我读得比较细,精读一篇文章,通常连标点符号都要认真揣摩一番的。
精读的特点就是慢,不过慢工出细活儿,犹如炖汤,武火加温,文火才能确保熟透并入味。这也是精读量不能过大的原因之所在,心急喝不了热粥!
精读千万不能省,尤其在学校里没有把基础打牢固的文友们,欠下的债不补上,做出的蛋糕,总会粘着苍蝇。
精读重要,泛读同样重要
渴望在小说领域有一番建树的小伙伴儿,更要学会泛读。写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比拼的是资讯、阅历和感悟的整合能力。通常思想更成熟,知识更广博,阅历更丰富的作者,更可能写出精彩而有深度的小说。
泛读过程中,很多书是用不着细看的,甚至看个目录简介就已足够。去逛图书大厦的时候,我常会泛读一下当下的畅销书,是为了解流行文化的脉动。
需要强调的是,泛读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一切可以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可以称为泛读。从手机上浏览公众号,看新闻、评论,上街看广告牌,看标语,上公厕可以欣赏“同志”的求偶留言……最后,不要忽略纸媒——报纸、杂志等等。泛读的最大好处,是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在获取资讯方面,我推荐看原始资讯,然后加入自己的思考,尽量不要去消化别人炒过的现饭。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不要去评判。小说家不是政治家,要把鲜明的立场昭告天下,而是要尽可能走近现场,走进人物内心。
除此之外,还要读社会,读人生,读人性,读人情世故,读世间百态,读人间冷暖,读世态炎凉。
泛读要有收获,思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多思考现象背后的根源,多寻找意向之间的关联性,以后的写作才可能文思泉涌。
比如,站在天桥上看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不要仅仅只看到车辆,你可以联想到血液流动,想到消化系统,想到生命的传承,想到明日复明日的历史长河……
在泛读消化的时候,如果脑子里出现一些灵感金句,请务必及时记录下来,那真是一闪而过的无价宝贝,失去就不会再回来。可能在未来的某一篇文章里,这些句子就是文眼,是闪光点。
泛读之所以被很多人诟病,在于很多人误认为,泛泛而读,根本记不住!这实在是冤枉了你的大脑,其实,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注意过的事物,都会在你的大脑皮层留下印迹,只是有深浅之别,某一天你头脑风暴的时候,这些记忆就会脉冲式闪现。
真相是,你的大脑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不要舍不得用。大牛人爱因斯坦的大脑,穷其一生,也才被开发了10%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有一句话说得好:“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血和肉。”泛读的意义,大抵如此!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精读和泛读,缺一不可!但对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的新人来说,可以先少读一些书,求甚解,练表达。
网友评论
多读是种花,精读是结果,没有花,哪来的结果。多读了,才会产生写的冲动,久而阅之的情况下,不知觉丰腴了你思想的臀围。还有一点,创新,创新你的语句。脱俗,有出污泥,清水芙蓉的感觉。忌讳直白,没有亮点,就像一个人长得太普通,走在多姿多彩的人群中,根本没有人记住的道理。如果你是倾国倾城,自然就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缘了。
你说的高尔基、高玉宝之类的作家,他们虽然没读什么书,只能说他们没上过几天学,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看书,高尔基曾说过,我爱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也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都说明他看过很多书,可以这样说,一个小说作家,或者说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没有几个不是广读,多读,饱览群书的。
再其次,就是多写,多练,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因为写作太苦,太累,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起初爱写作的人,发誓干一番成就的人,最后放弃想法。甘愿做一个平庸的人,所以,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
曹雪芹能写千古佳作,他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人和事自然是脱不了干系,历尽生死沉浮,阅尽人间风花雪月是他创作源泉滚滚不息的源头,但有一点是肯定,他一定从小就是饱读诗书,而且是广而博,其实从他整个小说写作里也不难看出这点,所以也才有杂家,百科全书之称,号的上天下奇才!
记录生活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当天写。如果写回忆,就描述感受,忽略细节。“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一定要有适当的加工和浓缩,包括适度的想象。
赞同👍一部经典受用一生
你的文章非常好,我收藏学习,并转发给二个好友了!🙏🙏🙏🙏
我精读得比较多一些,林清玄的玄想是我从初中读到高中的读物,因为册子比较小,随身带着方便,而我本身又很喜欢林清玄这种带有禅意的散文形式,所以一读很多年。
但是我就是您说的那种懒人了吧,我很少思考,读书时只是摘抄做笔记,学习表达方式,而很少去观察文章结构、关注点之类的,当年精读文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大学就荒废了读书与写作。
泛读更是我极度欠缺的,也是这样一个觉得大脑记不住那么多东西的误区吧,我想阻碍我们的真的不是自己没有能力,而是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感谢您的分享。
冒昧打赏:读书到上面几句话,就梗了一下,在流畅的文章里,此处梗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