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写的一本讲述孤独的书,作者通过对六种孤独的描述,得出了“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这样一个结论。《孤独六讲》里面谈的并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孤独是一种宿命,孤独无处不在,正如书中所说“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这里面所说的孤独跟寂寞有着本质的区别,寂寞并非孤独,《孤独六讲》对寂寞以及孤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和对比。孤独跟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寂寞,等于向外寻求回应而不得,就觉得这个世界再没能回应。孤独,等于不向外寻求回应而反观自身,向内寻求回应而圆满。孤独是如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在人生中,孤独其实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
寂寞,越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越是难以摆脱,所以我们要学会去适应孤独,享受孤独。
书中批判了“特立独行就是大逆不道”这种观点,赞扬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那种特立独行而不为世俗所倚的孤独者。在群体规则的社会,如果与大众不同,就会变成罪,群体社会将人们局限于统一的框架内,使你不能跟别人有所不同,一旦突破这个框架,就会被冠以“大逆不道”之名。然而,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进行压抑时,就回抹掉人的个性,失去个性的人生会变得黯淡无光,只有彰显个性才能活的有光彩,在生活中,我们何必要做到一切趋同,适应世俗的眼光,而不是去彰显自己的特有光芒,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活出孤独感,活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人生。
历史上的孤独者更为人所怀念,正如《孤独六讲》所谈的《史记》 中的刘邦和项羽,司马迁对与现世里的成功者其实是不怀好意的,他写的刘邦的部分并没有什么好读的,甚至有些无聊,而选择了项羽作为美学的偶像,司马迁破格把项羽放到记载帝王故事的《本纪》当中,甚至将项羽与古代伟大君主舜相比,霸王别姬,项羽自刎于乌江,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革命者的美丽结局和孤独感,而刘邦最后虽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后人读《史记》也不会喜欢刘邦,却会对项羽充满革命孤独感的角色印象深刻,项羽的英雄化正表达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
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能让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机会。在人际关系紧密的东方社会,有人情味,我们却又渴望逃离,保有多一点的自我。而在西方的现代都市里,享受着孤独的自由,但也有寂寞和荒凉。 毕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是完美的,我们或许习惯了在群体里面的生活,也习惯了周围人的存在,而我们还未曾习惯独自面对自己,当代通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人们只是要把心里话丢出去,却无法与自己谈,我们为何不去尝试与自己对话,带着这份孤独感,去学会独处,学会了解自己,不受外界拘泥,从而获得沉淀和提升。
愿一切困难都能云淡风轻,每身孤独都拥抱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