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有些时日了,觉得新的生活很好,向前看很好,把过往一切都统统抛在脑后。但是,当我急于在新的领域寻求成长和突破,怎么从小白快速晋升为大咖?方向指针~再无法回避地指向~过往的审计经验。原来从小白到大咖,这个过程我也有过。当我看到《刻意练习》这本书,那些都是熟悉的感应。于是,决定花些时间梳理一下,必有帮助!
小白的辛酸泪
初到审计:没有培训,没有成熟的资料分享,没有师徒过程,直接被扔到项目中,独立负责一块经营审计。业务、流程、系统、政策、架构,全然都是陌生的。在项目规定的时间里,每天都被海量的数据,海量的政策文件包围。我能感受到自己每天都在海量的信息中沉陷,深渊一样让人窒息。一个月下来项目结束,没有任何收获。
我当时极其困惑:即使是该业务的专业选手,没有业务认知方面的压力,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量的信息,提取出来问题精髓,也非易事啊!怎么可能在现场又完成学习、又高于学习地实现聚焦问题,并深挖其背后的原因?
后来随着实战的演练,我的困惑点始终都有,但出现了困惑点的位移,具体如下:
1、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发现审计线索;
2、如何针以一个审计发现作为切人点,探知这个问题的创伤面,判断问题的影响金额和影响程度;
3、如何在短时间内对审计线索进行优先级排序,做到有收有放、突出重点;
这个过程就像是打井出水,有的井口是打不出来水的,有的井口打出来的出水量是不足一提的,但是这些井口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等到项目收尾,会发现好多打开的井口没有收获,而真正的井口却因为没有时间去深耕,只能选择放弃。所以,审计是一个和时间赛跑,通过判断取舍,不断优化最优解的过程;
4、如何破解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及时、不全面、不真实,这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我总是感觉,他们可能知道问题的所在,却看你在茫茫信息中艰难前行,在关键节点设置一些障碍。小白就是始终在问题核心外层打转,遇到障碍就无法逾越,选择放弃;大咖就是一路逼向问题核心,见招拆招,破除万难。侦察与反侦察、审计与反审计,都是谋略。这个过程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过程!
5、如何与被审计单位高效沟通达成共识;
当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见面时,总是会有很多的碰撞,有的甚至会很激烈:数据上的,措辞上的,关键问题点上的。碰撞的激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分量。审计事实和审计证据是审计发现的关键,是不可推翻的力量所在。所以,被审计单位摆出再大的攻势也不能心有畏惧。这个碰撞的过程,每个审计人员都经历其中,当时很痛苦,事后很长智慧。
6、如何让审计小组的成员信息共享,经验共享,如何把控审计现场的进度和重大问题的走向,如何将审计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抽丝剥茧,合并同类项,输出一份份有分量的管理意见书;
审计发现是要揭示出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是个案还是普案;是主观还是客观,是制度还是流程,是系统还是人为......。根据审计发现,呈现出来企业在制度、政策、系统、机制、规范等方面的漏洞,并题出管理建议。这个过程,又得借助于被审计单位的专家脑,真正的答案或许就在他们心中。审计意见结合他们的意见更专业,更便于整改。
...... ...... ......
就是随着这些困惑点的逐一攻克,我的审计思维和审计经验也出现了实质性进阶。
大咖的清爽
快速的,我在经营审计、财务审计、工程审计、招标采购审计、成本审计、新业务审计等各个领域都有涉足,互相促进互为带动,既有自己的精深领域,又有可以打破专业壁垒的横切面。
后来,很享受其中的感觉。一个审计项目就像一个冲浪的过程,当自己浮在表面时,要提醒自己沉下水底才能一探究竟;沉下水底时,要提醒自己需要浮出表面,才能拎高看清。这样起伏的过程,使每个项目都像是一部大片,情节跌宕起伏,我在其中操着盘、控着局,很喜欢在未知领域里的刺激和挑战。
小白和大咖的区别
1、小白遇到问题,只是问题本身;大咖遇到问题,有扩展面,能敏感地预见到问题的基本盘;
2、交卷时,小白可能交出的是一个问题点,大咖交出的是三维立体的问题链和背后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3、小白的技能在于知识积累,大咖的技能在于思维进阶。
4、小白的工具箱里,只有锤子,超过锤子能解决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大咖的工具箱里有八百般工具,可以见招拆招。
5、小白的心理总是忐忑,话语柔弱不确定,大咖的心理很从容镇定,语气在柔和而坚定、霸气与坚决中适时切换。
很开心,在审计我经历了完整的从小白到大咖的工作体验。
我想,不管从事什么,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法和技法都一定会有相同的地方,大道至简就是基本规律。结合《刻意练习》的观点,对小白到大咖的关键节点总结如下:
1、实战
躬身入局,其实没有选择,被动地直接被扔进场景里。倒逼着你快速形成场景所必须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写作习惯。审计场景的强烈代入感,使每次项目都像扒一层皮一样,在痛苦中成长和蜕变。
这可真是,在小步慢跑中不断调整呼吸和节奏。而绝对不是都学明白了,看清地图了,再跑。因为永远没有一张地图,适用任何真实路径。真实路径充满着变数,见招拆招是在实战中应急出来的能力。
2、专注
做审计工作会有很多噪音,包括:发现和不发现都一个样,整改不利;发现重大问题就是破人家财路,何苦呢;干工作那么累不值得,怎么干都挣得一样多;你看谁都不容易,差不多交差就行,等等等等。这些声音足以让你的工作失去专注,失去重心,失去意义。浮在表面,人云亦云来得更简单轻松。
而,我能在内心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支撑体系。既然选择了,就真正的躬身入局,只有做了才知道审计真正的意义在哪里。突破一个瓶颈,才能让上面的声音自然降噪。每年的年会,我都会演讲,我最喜欢的话题就是我做过的项目~之前之后从制度流程、到基础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对企业带来的增收减支,以鲜活的一些列数据来降噪。实在的审计项目赋予了审计意义、审计也因此获得了尊重。
是的,意义就是我自己的解释系统,更是我认知和行动的支点。
3、向高手请教,不断寻求反馈、在反馈中优化进阶
得益于向被审计单位的专业人员学习,像组内的该领域大咖学习。项目前,还对该领域知之甚少,项目后就已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高之于民了。这就是审计的魅力:快速知识学习、快速聚焦和职业判断,快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快速看到问题的本质。
但也有很多时候是受憋的感觉,我总拿这个感觉比喻成大气的交流层,你身在其中~云雾遮蔽了一切,不知哪里有路?哪里才是方向?闷闷的、不透气的、乏力无助的。因为是新业务~就是没有人走的路;被审计单位是专家但是在关键节点就回避了。几个关键的卡点就能卡得人晕头转向,于是,场外救助、跨省救助、互联网救助,和一个问题死磕到底。不问西东,一往无前,那个感觉其实既难受又美妙。当项目做完了,就好比从交流层直升到平流层,万里无云,无比清爽,云在脚下,云不再是阻隔,而是美丽的风景。
项目收尾时,与被审计单位的反复沟通碰撞、之后还会有审计评审组的反复推敲。这些都是及时反馈的过程,让你知道更明确的方法,更有效的路径,促进更持久的提升。我们在沟通中,互相补充很多盲区,共识就是价值交换的过程。
每一次审计项目都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刻意练习。在实战中挑战困惑、在困惑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思维迭代、在迭代中反馈结果,在反馈中修正方法,以此类推。持续反复的训练就是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
我对书中“心理表征”一词很感兴趣:与我们大脑中正在思考的任何事物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刻意练习能够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大咖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心理表征,进行无意识决策,自动分析,做出超乎寻常的选择。哦,原来,刻意练习的机理在这里,浑然不觉就是最高境界。
很感谢自己在审计工作的投入,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帮助我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思维框架,学会了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情绪,尽所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调用太多我自己都不自知的软硬件:观察、专注、定力、判断、整合资源、沟通等等,~~这些软硬件也随同我的全然投入,潜移默化地系统升级迭代。
嗯,好的,我相信,从小白到大咖,有一次就可以复制!
网友评论